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8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·地质概况 | 第12-14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14页 |
·论文的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·已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成果及认识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物源体系 | 第18-24页 |
·物源体系的分析方法 | 第18-21页 |
·沟扇对应 | 第18-19页 |
·岩屑类型对比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特征元素含量比值 | 第20-21页 |
·物源体系的特征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胜坨北带地区沙三、沙四段砂砾岩扇体沉积期次划分 | 第24-36页 |
·砂砾岩扇体沉积期次的划分方法 | 第24-29页 |
·三维地震特征划分砂砾岩体的沉积期次 | 第24-26页 |
·测井曲线响应特征识别层序界面 | 第26-28页 |
·小波分析识别小级别期次的砂砾岩体 | 第28-29页 |
·期次划分的结果及砂砾岩体的展布特征 | 第29-36页 |
·期次划分的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砂砾岩体的展布特征 | 第30-36页 |
第四章 胜坨北带砂砾岩扇体沉积体系研究 | 第36-78页 |
·沉积相标志 | 第36-48页 |
·岩石学特征 | 第36-42页 |
·粒度特征 | 第42-45页 |
·沉积构造特征 | 第45-48页 |
·单井沉积学分析 | 第48-61页 |
·坨123 单井沉积学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坨125 单井沉积学分析 | 第50-53页 |
·坨126 单井沉积学分析 | 第53-56页 |
·坨134 单井沉积学分析 | 第56-61页 |
·沉积相类型及模式 | 第61-67页 |
·近岸水下扇 | 第61-64页 |
·扇三角洲 | 第64-67页 |
·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| 第67-78页 |
·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| 第67-72页 |
·沉积体系剖面展布特征 | 第72-78页 |
第五章 砂砾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| 第78-117页 |
·四扇砂砾岩储层特征 | 第78-89页 |
·成岩作用类型 | 第78-82页 |
·储集空间类型 | 第82-83页 |
·孔喉特征 | 第83-86页 |
·压力特征 | 第86-88页 |
·物性特征 | 第88-89页 |
·砂砾岩体储层有效性分析 | 第89-101页 |
·有效储层的概念及物性下限的确定 | 第89-100页 |
·胜坨四扇有效储层统计结果 | 第100-101页 |
·砂砾岩体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| 第101-117页 |
·扇体间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| 第101-104页 |
·各扇体期次间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| 第104-105页 |
·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105-112页 |
·成岩阶段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| 第112-116页 |
·主控因素的讨论 | 第116-117页 |
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8-12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