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0-11页 |
1.1 资料来源 | 第10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10页 |
1.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0页 |
1.2.2 中医诊断及辩证分型标准 | 第10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10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10-11页 |
1.5 脱落标准 | 第11页 |
1.6 脱落病例处理 | 第11页 |
1.7 终止标准 | 第11页 |
2 治疗方案 | 第11-13页 |
2.1 随机分组法 | 第11页 |
2.2 治疗方法 | 第11-13页 |
3 观察方法 | 第13-14页 |
3.1 观察指标 | 第13-14页 |
3.2 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4页 |
4 统计方法 | 第14页 |
5 结果分析 | 第14-20页 |
5.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、年龄、病程比较 | 第14-15页 |
5.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变化比较 | 第15页 |
5.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脾、胃经五腧穴皮温变化的比较(表 3、4) | 第15-18页 |
5.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| 第18-19页 |
5.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19页 |
5.6 两组治疗 2 周后疗效比较 | 第19-20页 |
5.7 安全性评价 | 第20页 |
6 讨论 | 第20-41页 |
6.1 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| 第20-26页 |
6.1.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| 第20-21页 |
6.1.2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| 第21-25页 |
6.1.3 简述导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认识 | 第25-26页 |
6.2 红外成像经络皮温概述 | 第26页 |
6.3 周易象数切脉疗法的概述 | 第26-36页 |
6.3.1 关于《周易》的认识 | 第26-28页 |
6.3.2 周易象数意义的概述 | 第28-29页 |
6.3.3 周易象数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6.3.4 象数在八卦中的归类概述 | 第30-32页 |
6.3.5 象数配方的意义及其操作方式概述 | 第32-33页 |
6.3.6 切按寸口脉作为一种治疗方式的理论依据 | 第33-34页 |
6.3.7 导师对象数与寸口脉对应关系的概述 | 第34-35页 |
6.3.8 周易象数切脉疗法分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解析 | 第35-36页 |
6.4 导师前期相关研究工作 | 第36-37页 |
6.5 周易象数切脉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6.6 研究特色 | 第38-39页 |
6.7 问题与展望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8页 |
综述 | 第48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