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析玛莎·格雷姆舞蹈创作的艺术特色--以《黑夜的旅程》等作品为例
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| 绪论 | 第7-12页 |
| 研究的内容 | 第7页 |
|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7-9页 |
|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页 |
|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| 研究的框架和方法 | 第9-10页 |
|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章 动作技术在玛莎·格雷姆作品中的体现 | 第12-22页 |
| 第一节“收缩——伸展”的技术体系 | 第12-18页 |
| 一、“骨盆”是动作体系中力量的核心 | 第13-15页 |
| 二、“脊椎”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 | 第15-18页 |
| (一)“收缩与伸展”的基本要素 | 第16-17页 |
| (二)躯干的多维化旋拧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节“沉重感”及“棱角化”的风格化动作语汇 | 第18-22页 |
| 一、富有沉重感的肢体动作表达对命运的反抗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借助棱角化的肢体动作表现内心自省的倾向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玛莎·格雷姆对戏剧性结构的追求 | 第22-29页 |
|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构思 | 第22-25页 |
| 一、女性视角的戏剧起点 | 第22-24页 |
| 二、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节 情感表达的戏剧性处理 | 第25-29页 |
| 一、戏剧性冲突的体现 | 第25-27页 |
| (一)人物关系的冲突 | 第25-26页 |
| (二)情感的冲突 | 第26页 |
| (三)冲突的表现 | 第26-27页 |
| 二、“闪回”结构的运用 | 第27-29页 |
| (一)“闪回”的由来 | 第27-28页 |
| (二)“闪回”的运用 | 第28-29页 |
| 第三章 玛莎·格雷姆对人性的探究 | 第29-37页 |
| 第一节 弗洛伊德本能论中的“性本能” | 第29-33页 |
| 一、性意味浓重的舞蹈技巧 | 第31-32页 |
| 二、以“骨盆”为主的原始意味动作 | 第32-33页 |
| 第二节 对荣格的“集体无意识”的认同 | 第33-37页 |
| 一、原始意味和神秘色彩 | 第34-35页 |
| 二、对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 | 第35-37页 |
| 第四章 玛莎·格雷姆对生命的关怀 | 第37-45页 |
| 第一节 女性社会生存状态的表达 | 第37-40页 |
| 一、女性主义意识的呈现 | 第37-39页 |
| 二、女性生存境遇的探索 | 第39-40页 |
| 第二节“生命关怀”创作思想的表现 | 第40-45页 |
| 一、借助道具装置揭示“生命”含义 | 第40-43页 |
| (一)生命的态度 | 第41页 |
| (二)权利的象征 | 第41-42页 |
| (三) 欲望的诉求 | 第42-43页 |
| 二、顺应“表现主义”美学宗旨 | 第43-45页 |
| 结语 | 第45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-4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