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口加工企业转型的战略研究--以H集团为例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1 导言 | 第12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2 相关理论及文献概述 | 第16-21页 |
·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比较成本理论 | 第16页 |
·要素禀赋学说 | 第16-17页 |
·新贸易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产业内贸易 | 第17页 |
·加工贸易 | 第17-18页 |
·非均衡发展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增长的极限理论 | 第18页 |
·累积性因果循环原理 | 第18-19页 |
·不平衡增长理论 | 第19页 |
·企业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理论 | 第19-21页 |
·价值链理论 | 第19页 |
·竞争优势理论 | 第19-20页 |
·转型理论 | 第20-21页 |
3 出口加工企业的经营现状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1-28页 |
·出口加工贸易企业的区域分布及内外资企业结构失衡 | 第21-22页 |
·出口加工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现状 | 第22-24页 |
·贴牌加工 | 第22页 |
·出口加工型企业规模偏小 | 第22页 |
·企业技术水平较低 | 第22-23页 |
·企业利润率低 | 第23页 |
·企业文化缺失 | 第23页 |
·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| 第23-24页 |
·出口加工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4-28页 |
·国际环境分析 | 第24页 |
·国内环境分析 | 第24页 |
·贴牌生产的困境 | 第24-27页 |
·出口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| 第27-28页 |
4 出口加工企业转型的可能性路径 | 第28-38页 |
·贴牌生产创新 | 第28-30页 |
·延伸贴牌生产 | 第28-29页 |
·新型贴牌生产 | 第29页 |
·反向贴牌生产 | 第29-30页 |
·自主品牌的战略转型 | 第30-34页 |
·品牌界定 | 第30-31页 |
·创建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 | 第31-32页 |
·创建内外贸一体化的自主品牌 | 第32-33页 |
·创建国内市场的自主品牌 | 第33-34页 |
·新核心业务进入和旧核心业务退出 | 第34-35页 |
·新核心业务的进入 | 第34页 |
·旧核心业务退出 | 第34-35页 |
·技术创新 | 第35-38页 |
·技术创新的分类 | 第35-36页 |
·技术创新模式 | 第36-38页 |
5 H集团转型战略的案例分析 | 第38-46页 |
·H集团简介 | 第38页 |
·SWOT分析概述 | 第38-39页 |
·H集团转型的优势 | 第39-40页 |
·地域性优势 | 第39页 |
·原材料优势 | 第39-40页 |
·政府研发投入 | 第40页 |
·产业集群效应 | 第40页 |
·品牌优势 | 第40页 |
·H集团转型的劣势 | 第40-42页 |
·水产品标准与认证体系不健全 | 第40-41页 |
·水产养殖科技支撑力量亟待提高 | 第41页 |
·养殖水域被污染 | 第41页 |
·工人素质不高 | 第41页 |
·市场集中,依赖性强 | 第41-42页 |
·H集团转型的机会 | 第42页 |
·海洋类加工品需求潜力巨大 | 第42页 |
·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 | 第42页 |
·H集团转型的威胁与风险 | 第42-43页 |
·海洋资源日益稀缺 | 第42-43页 |
·外部竞争激烈 | 第43页 |
·技术性贸易壁垒 | 第43页 |
·H集团的转型过程 | 第43-46页 |
·加强研发建设,努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| 第44页 |
·实施品牌战略 | 第44页 |
·建立自身的营销渠道 | 第44页 |
·做好工人的岗前培训工作 | 第44-46页 |
6 H集团转型的总体战略框架与实施 | 第46-49页 |
·实行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战略 | 第46页 |
·H集团转型的自主品牌战略 | 第46-47页 |
·技术创新战略 | 第47页 |
·H集团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战略 | 第47-48页 |
·价格竞争力 | 第47页 |
·质量竞争力 | 第47-48页 |
·信誉竞争力 | 第48页 |
·H集团转型的差异化竞争战略 | 第48-49页 |
7 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