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东会伪造签名的法律效力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(二)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一、典型案例引发的思考 | 第12-16页 |
(一)股东会伪造签名的典型案例 | 第12-13页 |
(二)案例评析及问题引出 | 第13-16页 |
二、股东会决议的法理基础探讨 | 第16-20页 |
(一)股东会决议性质探析 | 第16-17页 |
1.法律行为说 | 第16-17页 |
2.团体性行为说 | 第17页 |
(二)股东会决议形成的法定条件 | 第17-19页 |
1.召集程序 | 第17-18页 |
2.表决程序 | 第18-19页 |
(三)股东会决议效力瑕疵分类模式 | 第19-20页 |
三、股东会伪造签名的决议实证分析 | 第20-28页 |
(一)我国现行判决分类 | 第20-25页 |
1.决议无效判决 | 第21-23页 |
2.决议有效判决 | 第23-24页 |
3.撤销决议判决 | 第24页 |
4.决议不成立判决 | 第24-25页 |
5.决议区分判决 | 第25页 |
(二)司法实践中体现的问题 | 第25-28页 |
1.诉讼类型缺乏 | 第25-26页 |
2.诉讼主体混乱 | 第26页 |
3.判决依据不统一 | 第26-28页 |
四、股东会伪造签名的决议效力重构 | 第28-34页 |
(一)决议有效 | 第28-30页 |
1.决议有效的价值 | 第28页 |
2.应当认定为有效情形 | 第28-30页 |
(二)决议可撤销 | 第30-31页 |
1.决议可撤销的价值 | 第30页 |
2.应当认定为可撤销情形 | 第30页 |
3.决议撤销之诉的期限问题 | 第30-31页 |
(三)决议无效 | 第31-32页 |
1.决议无效的价值 | 第31页 |
2.应当认定为无效情形 | 第31-32页 |
(四)决议不成立 | 第32-34页 |
1.决议不成立的价值 | 第32页 |
2.应当认定为不成立情形 | 第32-34页 |
五、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 | 第34-36页 |
(一)明确诉讼主体资格 | 第34页 |
(二)确立裁量驳回制度 | 第34-35页 |
(三)保障第三人合法权益 | 第35页 |
(四)完善非诉救济方式 | 第35-36页 |
结论 | 第36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