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2-18页 |
(一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(二) 选题依据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 选题依据 | 第15页 |
2. 选题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(三) 本文的创新性与完成的可能性 | 第16页 |
1. 本文的创新性 | 第16页 |
2. 完成的可能性 | 第16页 |
(四)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16-17页 |
1. 研究的基本内容 | 第16页 |
2.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| 第16-17页 |
(五) 研究步骤、方法及手段 | 第17-18页 |
1. 研究步骤 | 第17页 |
2. 研究方法及手段 | 第17-18页 |
一、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5页 |
(一) 监督与法律监督权 | 第18-21页 |
1. 监督的概念与方式 | 第18页 |
2. 法律监督权的应有之义 | 第18-20页 |
3. 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的关系 | 第20-21页 |
(二) 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| 第21-25页 |
1. 行政检察监督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 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论实质 | 第22-23页 |
3. 行政检察监督与依法行政 | 第23-25页 |
二、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现状 | 第25-33页 |
(一) 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主要特点 | 第25-27页 |
1. 行政检察监督案件数量偏低 | 第25页 |
2. 不同地区行政检察监督的发展不均衡 | 第25页 |
3. 行政诉讼监督的一元格局 | 第25-26页 |
4. 检察机关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初步展开 | 第26页 |
5. 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试点 | 第26-27页 |
(二) 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主要问题 | 第27-33页 |
1. 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小 | 第27-29页 |
2. 缺乏行政诉讼主体地位 | 第29-30页 |
3.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手段单一 | 第30页 |
4. 行政检察监督缺乏保障 | 第30-31页 |
5. 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的管理失当 | 第31-33页 |
三、完善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前提条件 | 第33-38页 |
(一) 提高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论认识 | 第33-35页 |
1. 全面推进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论研究 | 第33-35页 |
2. 加强行政检察监督理论的宣传 | 第35页 |
(二) 积极开展行政检察监督立法 | 第35-36页 |
(三) 加强沟通协调,改善行政检察监督的外部环境 | 第36-38页 |
四、完善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建议 | 第38-45页 |
(一) 扩大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| 第38-40页 |
1. 行政行为 | 第38-39页 |
2. 行政诉讼行为 | 第39页 |
3. 不受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| 第39-40页 |
(二) 建立多元化的行政检察监督方式 | 第40-41页 |
1. 发起行政调查 | 第40页 |
2. 发送检察建议 | 第40-41页 |
3. 向法院申请强制令 | 第41页 |
4. 参与行政诉讼 | 第41页 |
5. 进行再审抗诉 | 第41页 |
(三) 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主体地位 | 第41-42页 |
(四) 规范行政检察监督的保障程序 | 第42-43页 |
1. 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调查权 | 第42页 |
2. 建立行政机关接受检察建议的反馈与责任制度 | 第42-43页 |
3. 明确行政案件抗诉的再审标准 | 第43页 |
(五) 加强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的内部管理 | 第43-45页 |
1. 民事行政分离,建立专门的行政检察机构 | 第43页 |
2. 优化行政检察监督的考评机制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