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关于QFII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关于沪港通的研究 | 第13页 |
1.2.3 关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研究 | 第13-15页 |
1.3 论文结构 | 第15-16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创新点 | 第16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QFII、沪股通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4页 |
2.1 QFII的相关理论 | 第17-20页 |
2.2 沪股通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| 第21-24页 |
第3章 QFII与沪股通的基本特征比较 | 第24-30页 |
3.1 投资方向 | 第24-25页 |
3.2 投资者范围 | 第25-26页 |
3.3 投资额度利用率 | 第26-27页 |
3.4 投资成本 | 第27-30页 |
第4章 QFII与沪股通的风险比较 | 第30-34页 |
4.1 信息不对称风险 | 第30-31页 |
4.2 洗钱风险 | 第31-32页 |
4.3 监管体制适应性风险 | 第32页 |
4.4 大规模撤资风险 | 第32-34页 |
第5章 QFII与沪股通的证券市场国际化作用比较 | 第34-42页 |
5.1 QFII的证券市场国际化作用 | 第34-36页 |
5.1.1 市场资金量的增加 | 第34页 |
5.1.2 投资理念的转变 | 第34-35页 |
5.1.3 券商实力的增强 | 第35-36页 |
5.2 沪股通的证券市场国际化作用 | 第36-37页 |
5.2.1 增强股民信心 | 第36页 |
5.2.2 促进中国股市结构优化 | 第36页 |
5.2.3 为大盘蓝筹股创造新机遇 | 第36-37页 |
5.2.4 为企业提供新融资机会 | 第37页 |
5.3 QFII与沪港通的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比较 | 第37-42页 |
5.3.1 跨国资本流动情况 | 第37-40页 |
5.3.2 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主要证券市场的联动性 | 第40-42页 |
第6章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9页 |
6.1 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| 第42-43页 |
6.2 证券监管体系不健全 | 第43-45页 |
6.2.1 监管目标不明确 | 第44页 |
6.2.2 法律体系不健全 | 第44页 |
6.2.3 分业监管漏洞百出 | 第44-45页 |
6.2.4 自律组织不健全 | 第45页 |
6.2.5 国际监管合作欠缺 | 第45页 |
6.3 证券市场大而不强 | 第45-49页 |
6.3.1 市场结构不完善 | 第46页 |
6.3.2 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 | 第46页 |
6.3.3 上市公司质量水平不高 | 第46-47页 |
6.3.4 证券公司国际竞争力较弱 | 第47-49页 |
第7章 对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建议 | 第49-58页 |
7.1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| 第49-52页 |
7.1.1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两种模式 | 第49页 |
7.1.2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三个阶段 | 第49-50页 |
7.1.3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道路探索 | 第50-52页 |
7.2 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的对策 | 第52-58页 |
7.2.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| 第52-55页 |
7.2.2 完善证券监管体系 | 第55-56页 |
7.2.3 增强证券市场实力 | 第56-58页 |
第8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