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分子生物学论文--基因工程(遗传工程)论文

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筛选及基因的克隆表达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引言第12-23页
    1.1 几丁质概述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几丁质的来源、性质及结构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几丁质降解产物的研究与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1.2 几丁质酶概述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来源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性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几丁质酶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1 几丁质酶结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.2 几丁质酶的克隆表达第18-19页
    1.3 几丁质酶的应用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产几丁寡糖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植物病虫生物防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第20-21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选题依据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1-23页
第二章 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筛选及资源库建设第23-44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样品来源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菌株和质粒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试剂和仪器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1 试剂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.2 主要仪器设备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培养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常用试剂的配制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6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样品的处理及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筛选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初筛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产几丁质酶微生物的复筛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几丁质酶初步纯化和浓缩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硫酸铵分级沉淀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透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PEG2000浓缩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几丁质酶活力测定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N-乙酰-D-氨基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几丁质酶活力测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酶活力计算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不同pH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5 不同温度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6 pH稳定性试验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7 热稳定性试验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菌株的鉴定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16S和ITS rDNA的PCR扩增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3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4 DNA片段的连接和转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5 阳性重组子的筛选及DNA测序第32-33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3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研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GR-52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9-42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2-44页
第三章 分离菌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的扩增第44-57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菌株来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克隆菌株和质粒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剂和仪器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1 试剂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.2 主要仪器设备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培养基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引物合成与DNA测序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常用溶液第45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因组的提取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因保守区简并引物的设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第18家族(GH18)几丁质酶基因简并引物的设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第19家族(GH19)几丁质酶基因简并引物的设计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的PCR扩增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PCR扩增产物的回收与纯化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DNA片段的连接和转化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阳性重组子的筛选及DNA测序第47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47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简并引物设计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第18家族几丁质酶简并引物设计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第19家族几丁质酶简并引物设计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几丁质酶基因片段的扩增第51-56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56-57页
第四章 几丁质酶基因chiGR52-1和chiGR52-2的克隆及全长序列分析第57-73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菌株来源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菌株和质粒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试剂和仪器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1 试剂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2 主要仪器设备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培养基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常用溶液第58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特异性引物(SP引物)及随机简并引物(AP引物)的设计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3 TAIL-PCR扩增基因全长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4 TAIL-PCR产物回收测序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几丁质酶序列的分析第62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62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TAIL-PCR扩增基因全长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chiGR52-1基因全长扩增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chiGR52-2基因全长扩增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几丁质酶全长序列分析第64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chiGR52-1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chiGR52-2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第68-7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72-73页
第五章 chiGR52-1和chiGR52-2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第73-95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菌株来源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菌株和质粒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试剂和仪器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1 试剂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2 主要仪器设备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培养基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常用溶液第74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几丁质酶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酶切与连接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3 重组质粒转化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4 阳性重组子的验证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5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6 重组质粒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(DE3)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7 重组几丁质酶的诱导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重组酶的浓缩纯化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重组酶的大量诱导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重组酶中空纤维柱浓缩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3 重组酶镍柱纯化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4 重组酶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不同pH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不同温度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3 pH稳定性试验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4 热稳定性试验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5 不同金属离子及相关化学试剂对几丁质酶的影响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7 重组酶比活的测定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8 重组酶K_m值和V_(max)值的测定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9 重组酶底物特异性的测定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0 重组酶酶解几丁质产物分析第81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81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chiGR52-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及重组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第81-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1 pET22b(+)-chiGR52-1重组质粒的构建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2 重组酶rChiGR52-1的表达纯化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3 重组酶rChiGR52-1最适pH和pH稳定性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4 重组酶rChiGR52-1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5 不同金属离子及化学试剂对重组酶rChiGR52-1的影响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6 重组酶rChiGR52-1 K_m值和V_(max)值的测定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7 重组酶rChiGR52-1的底物特异性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8 重组酶rChiGR52-1降解几丁质产物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chiGR52-2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重组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第88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1 pET22b(+)-chiGR52-2的重组质粒的构建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2 rChiGR52-2的表达纯化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3 重组酶rChiGR52-2最适pH和温度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4 重组酶rChiGR52-2K_m值和V_(max)值的测定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5 重组酶rChiGR52-2的底物特异性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6 重组酶rChiGR52-2产物分析第92-93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93-95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5-98页
    结论第95-97页
    展望第97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4页
致谢第104-105页
个人简历第105页

论文共10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皮肤及其附属器官的超微结构观察
下一篇:海洋来源琼胶酶及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