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--内燃机论文--柴油机论文--构造论文

某型柴油发动机曲轴的强度分析及结构优化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曲轴常见的损坏形式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轴颈磨损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变形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疲劳断裂第11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在曲轴强度方面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在曲轴强度方面研究现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外研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第13-14页
    1.4 曲轴强度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1.5 本文研究内容第15-17页
第2章 发动机及曲柄连杆机构理论基础分析第17-25页
    2.1 发动机动力学分析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发动机危险工况筛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缸爆发压力计算第19-21页
    2.2 曲柄连杆机构力学分析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气体力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往复质量惯性力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连杆推力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不同行程时连杆推力作用方向第23-24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4-25页
第3章 曲轴静力学分析第25-51页
    3.1 静力学分析模型第25页
    3.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局部坐标系设定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单元类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材料属性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网格划分第28页
    3.3 边界条件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载荷边界条件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位移边界条件第32页
    3.4 曲轴在十二个工况下的有限元结果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各工况最大等效应力值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各工况最大等效应力分布情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各工况最大等效位移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各工况最大等效位移分布情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强度校核第35-36页
    3.5 曲轴在工况1下的有限元结果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变形情况第39-40页
    3.6 曲轴在工况6下的有限元结果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变形情况第43-44页
    3.7 曲轴在工况11下的有限元结果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7.2 变形情况第47-48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8-51页
第4章 曲轴瞬态动力学分析第51-68页
    4.1 动力学分析模型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曲轴单拐模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曲轴单拐有限元模型第52-53页
    4.2 力边界条件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连杆力大小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连杆力方向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选定载荷步第55-56页
    4.3 定义分析类型第56页
    4.4 位移边界条件第56-57页
    4.5 接触设置第57-58页
    4.6 求解设置及载荷加载第58-60页
    4.7 动力学分析结果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单曲拐模型在几个主要载荷步下的应力云图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单曲拐模型危险节点的应力时间历程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最危险时刻应力沿各轴颈圆角周向分布规律第65-66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66-68页
第5章 曲轴结构优化第68-88页
    5.1 危险性预测及优化方式确定第68-69页
    5.2 圆角结构改进第69-71页
    5.3 圆角结构最优尺寸组合选定第71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有限元分析的参数化设定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各工况最大应力值与各个参数间的关系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各主轴颈圆角最大应力值与各个参数的关系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各连杆轴颈圆角最大应力值与各个参数的关系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最大应力分布位置与各个参数间的关系第79页
    5.4 最优尺寸圆角模型在十二个危险工况下的应力结果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各工况最大等效应力值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各工况最大等效应力分布位置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各工况最大等效位移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各工况最大等效位移分布位置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强度校核第81-82页
    5.5 改进前后的模型静力学分析及结果对比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十二工况下总体最大应力值对比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最危险的工况六下各个圆角最大应力沿轴向分布情况对比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十二工况下安全系数对比第84-85页
    5.6 改进前后的模型瞬态动力学结果对比第85-86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86-88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8-90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8-89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89-90页
致谢第90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94页
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
下一篇:荆楚文化背景下的湖北传统民居形式创新研究--以恩施土家族吊脚楼形态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