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15页 |
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| 第15-19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2.2 分组标准 | 第15-16页 |
2.2.1 病例组入选标准 | 第15页 |
2.2.2 病例组排除标准 | 第15页 |
2.2.3 对照组入选标准 | 第15-16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9页 |
2.3.1 血清样本的收集及处理 | 第16页 |
2.3.2 主要仪器 | 第16页 |
2.3.3 主要试剂与耗材 | 第16页 |
2.3.4 多肽的分离和富集 | 第16-17页 |
2.3.5 反相色谱‐Triple TOF分析 | 第17页 |
2.3.6 数据分析条件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结果 | 第19-29页 |
3.1 各组间传统危险因素比较 | 第19-20页 |
3.2 血清多肽组特征及其在蛋白质水平上的分析 | 第20-22页 |
3.3 翻译后修饰的类型 | 第22-23页 |
3.4 血清多肽组的阶梯序列特征 | 第23-24页 |
3.5 血清多肽组的共性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6 AD症血清多肽组生物标记物的筛选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29-35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35-36页 |
第6章 综述 | 第36-44页 |
6.1 AD诊断标准中生物标记物的演变 | 第36-37页 |
6.2 AD相关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的应用 | 第37-43页 |
6.2.1 淀粉样前体蛋白(APP) | 第38-39页 |
6.2.2 Β淀粉样蛋白(AΒ) | 第39-40页 |
6.2.3 t-tau蛋白和p-tau蛋白 | 第40-41页 |
6.2.4 新型的脑脊液标志物 | 第41-43页 |
6.2.4.1 突触后神经颗粒素蛋白(Ng) | 第41-42页 |
6.2.4.2 视锥蛋白样蛋白-1(VILP-1) | 第42页 |
6.2.4.3 神经丝轻链蛋白(NFL) | 第42-43页 |
6.3 挑战与前景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4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