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宿南矿区72煤层开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2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工作概况 | 第15-16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16-20页 |
2.1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1.1 地理位置及交通 | 第16页 |
2.1.2 地形地貌及气候 | 第16页 |
2.1.3 区域岩浆岩 | 第16-17页 |
2.2 矿区地质概况 | 第17-20页 |
2.2.1 矿区地层特征 | 第17页 |
2.2.2 矿区煤层特征 | 第17-18页 |
2.2.3 矿区地质构造及特征 | 第18-20页 |
3 7_2煤层开采地质条件基本特征 | 第20-32页 |
3.1 煤层开采地质条件 | 第20页 |
3.2 煤层厚度变化及特征 | 第20-23页 |
3.2.1 7_2煤层厚度变化 | 第20-21页 |
3.2.2 7_2煤层厚度变化特征 | 第21-23页 |
3.3 岩浆活动对7_2煤层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3.4 深部勘查区7_2煤层瓦斯含量特征 | 第24-27页 |
3.5 7_2煤层构造复杂程度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6 7_2煤层地温分部特征 | 第29-32页 |
4 灰色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32-50页 |
4.1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| 第32页 |
4.2 评价模型 | 第32-34页 |
4.3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统计 | 第34-50页 |
5 宿南矿区7_2煤层开采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| 第50-64页 |
5.1 权重的计算 | 第50页 |
5.2 权重的确定 | 第50页 |
5.3 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相结合 | 第50-62页 |
5.4 7_2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综合结果 | 第62-64页 |
6 结论 | 第64-66页 |
6.1 结论 | 第64页 |
6.2 不足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