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的主要創新点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协同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2.2 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3 区域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.4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.5 天津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6 存在的问题 | 第12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| 第15-19页 |
2.1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| 第15页 |
2.2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3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 | 第16页 |
2.4 赫希曼关联效应标准 | 第16-17页 |
2.5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19-45页 |
3.1 天津与京冀地区制造业结构现状分析 | 第19-24页 |
3.1.1 京津冀制造业产值结构现状 | 第19-21页 |
3.1.2 京津冀制造业投资结构现状 | 第21-22页 |
3.1.3 京津冀制造业科技投入的行业分布现状 | 第22-24页 |
3.2 天津与京冀地区制造业结构差异化分析 | 第24-29页 |
3.2.1. 天津与京冀地区制造业的同构程度 | 第24-27页 |
3.2.2. 天津与京冀地区制造业的互补程度 | 第27-29页 |
3.3 天津与京冀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程度分析 | 第29-34页 |
3.4 天津与京冀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4.1 模型建立 | 第35页 |
3.4.2 实证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5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业效率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环境分析 | 第45-53页 |
4.1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天津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瓶颈和契机 | 第45-49页 |
4.1.1 瓶颈 | 第45-48页 |
4.1.2 契机 | 第48-49页 |
4.2 天津制造业结构优化自身的可行性 | 第49-50页 |
4.2.1 制造业基础优势 | 第49页 |
4.2.2 丰富的资源优势 | 第49-50页 |
4.2.3 交通优势 | 第5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0-53页 |
第五章 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天津制造业结构优化的路径 | 第53-61页 |
5.1 天津制造业与京冀同业的合作 | 第54-57页 |
5.1.1 充分利用京津冀资源,在合作中寻求自身发展点 | 第54页 |
5.1.2 畅通京津冀制造业要素流动渠道 | 第54页 |
5.1.3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| 第54-55页 |
5.1.4 构建京津冀的制造业发展链条,实现差异化发展 | 第55页 |
5.1.5 实现规模经济,培育产业集群 | 第55-56页 |
5.1.6 订立契约,在竞争和行政壁垒中寻求合作 | 第56页 |
5.1.7 提供制度支持 | 第56-57页 |
5.2 天津制造业结构的自身优化 | 第57-59页 |
5.2.1 建立以天津为主体的制造业产业链 | 第57页 |
5.2.2 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 | 第57-58页 |
5.2.3 培育知名自主品牌 | 第58页 |
5.2.4 推进技术进步,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| 第58-59页 |
5.2.5 促进发展绿色制造业 | 第5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7-69页 |
附录A | 第69-73页 |
附录B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