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0-14页 |
1.1.1 地震的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1.2 平面不规则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分析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3 带穿层柱结构的研究及其现状 | 第14页 |
1.2 静力弹塑性分析(Push-over)方法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概述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本工程实例的静力弹性分析 | 第18-34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8-20页 |
2.2 结构存在的超限情况 | 第20-21页 |
2.3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目标 | 第21页 |
2.4 结构静力弹性分析数据信息 | 第21-23页 |
2.4.1 确定结构的计算参数 | 第21-22页 |
2.4.2 模型单元设置 | 第22页 |
2.4.3 构件荷载布置情况 | 第22-23页 |
2.4.4 确定结构的边界条件 | 第23页 |
2.5 工程实例计算结果分析 | 第23-33页 |
2.5.1 层间刚度比 | 第23-24页 |
2.5.2 刚重比 | 第24页 |
2.5.3 楼层受剪承载力 | 第24-25页 |
2.5.4 周期比 | 第25-28页 |
2.5.5 X、Y方向的剪重比 | 第28-30页 |
2.5.6 有效质量系数 | 第30页 |
2.5.7 位移比 | 第30-32页 |
2.5.8 位移角 | 第32-33页 |
2.6 结构布置方案的建议 | 第33页 |
2.7 本章弹性计算分析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本工程实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34-58页 |
3.1 概述 | 第34页 |
3.2 静力弹塑性分析(Push-over)方法的基本原理 | 第34页 |
3.3 静力弹塑性分析(Push-over)方法的基本假定 | 第34-35页 |
3.4 静力弹塑性分析(Push-over)方法的实施步骤 | 第35-36页 |
3.5 静力弹塑性分析(Push-over)方法的水平荷载加载模式 | 第36-37页 |
3.6 静力弹塑性分析(Push-over)方法目标位移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3.7 计算软件对比简介 | 第39-40页 |
3.8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| 第40-42页 |
3.8.1 PUSH&EPDA计算本构关系的选取 | 第40-41页 |
3.8.2 midas Building计算本构关系的选取 | 第41-42页 |
3.9 塑性铰的定义与设置 | 第42-43页 |
3.10 静力弹塑性分析(Push-over)的基本参数设定 | 第43-44页 |
3.10.1 设定midas Building的基本参数 | 第43-44页 |
3.10.2 PUSH&EPDA基本参数设定 | 第44页 |
3.11 结构静力弹塑性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4-56页 |
3.11.1 PUSH&EPDA的结果分析 | 第44-52页 |
3.11.2 midas Building的结果分析 | 第52-56页 |
3.12 结构采取的加强措施 | 第56页 |
3.13 本章分析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本工程实例的动力时程分析 | 第58-74页 |
4.1 时程分析的必要性 | 第58页 |
4.2 时程分析的原理 | 第58-60页 |
4.3 材料本构关系的选取 | 第60-61页 |
4.4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61-64页 |
4.5 设定动力时程分析中的计算参数 | 第64页 |
4.6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| 第64-73页 |
4.6.1 动力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| 第64-66页 |
4.6.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| 第66-73页 |
4.7 本章分析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五章 穿层柱区域及大开洞楼层分析 | 第74-85页 |
5.1 穿层柱抗震性能分析 | 第74-80页 |
5.1.1 穿层柱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74-76页 |
5.1.2 穿层柱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76-77页 |
5.1.3 穿层柱的性能评估 | 第77-80页 |
5.2 大开洞楼层抗震性能分析 | 第80-84页 |
5.2.1 楼层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80-81页 |
5.2.2 楼层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| 第81-83页 |
5.2.3 楼层静力弹塑性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3 结构采取的加强措施 | 第84页 |
5.4 本章分析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6.1 结论 | 第85-86页 |
6.2 展望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2页 |
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