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自媒体评论的生态与形态分析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引言第8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来源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自媒体界定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评论生态与评论形态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自媒体评论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相关研究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6页
    1.6 研究方法第16-18页
2 自媒体评论的出现及其在传播上的意义第18-25页
    2.1 自媒体评论的出现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自媒体评论的产生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自媒体评论在中国的发展第19-21页
    2.2 自媒体评论在传播上的意义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普通大众自主传播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态化语言元素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交互圈层的传播场域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趋零距离的传播时空第23-25页
3 自媒体评论的生态特征第25-31页
    3.1 自媒体评论的生态环境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自媒体评论的外环境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自媒体评论的内环境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自媒体评论的受众生态第27-29页
    3.2 自媒体评论的生态特性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评论的交互性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评论的开放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评论的参与性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评论的随意性第30-31页
4 自媒体评论的形态和特点分析第31-64页
    4.1 论坛/BBS评论第31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主贴评论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回帖评论第35-40页
    4.2 博客新闻评论第40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主题评论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访客评论第44-46页
    4.3 微博评论第46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直评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互评第51-56页
    4.4 微信评论第56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推送评论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互动评论第62-64页
5 自媒体评论的文化张力及其社会影响第64-70页
    5.1 作为“媒介信息”为人们展开了独特的文化时空第64-65页
    5.2 积极的社会作用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拓展言论空间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整合评论传播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强化舆论监督第67-68页
    5.3 消极的社会影响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冲击道德底线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评论偏颇失当第68-70页
结语第70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网络媒介审判”的危害与对策研究--以腾讯网“李某某”案报道为例
下一篇:互联网环境下公众议程对政策议程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