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桩基础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1.1 桩基础的发展历史 | 第11页 |
1.1.2 桩基础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1.1.3 桩基础的分类 | 第12-13页 |
1.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H-T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5-23页 |
1.3.1 水平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2 受扭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| 第17-22页 |
1.3.3 H-T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| 第22-23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单一受荷桩及H-T联合受荷桩承载特性分析 | 第25-43页 |
2.1 引言 | 第25页 |
2.2 能量法分析水平受荷桩的承载特性 | 第25-29页 |
2.2.1 桩-土体系模型假定 | 第25-26页 |
2.2.2 能量法建立桩-土体系总能量控制方程 | 第26-27页 |
2.2.3 桩周土体控制方程 | 第27-28页 |
2.2.4 桩身控制方程 | 第28页 |
2.2.5 桩身控制方程求解 | 第28-29页 |
2.3 纯受扭单桩的承载特性分析 | 第29-36页 |
2.3.1 受扭桩常用计算方法 | 第30-34页 |
2.3.2 桩身受扭平衡方程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2.3.3 桩身平衡方程的求解 | 第35-36页 |
2.4 H-T联合受荷单桩承载特性分析 | 第36-42页 |
2.4.1 传统有限单元法 | 第37-38页 |
2.4.2 改进的有限单元法 | 第38-4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3章 H-T联合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| 第43-61页 |
3.1 引言 | 第43页 |
3.2 模型试验参数的确定 | 第43-46页 |
3.2.1 模型桩及其材料参数的确定 | 第43-45页 |
3.2.2 砂土参数取值确定 | 第45-46页 |
3.3 模型试验设计 | 第46-50页 |
3.3.1 模型箱设计 | 第46页 |
3.3.2 模型试验加载设计 | 第46-48页 |
3.3.3 模型试验测试设计 | 第48-50页 |
3.4 试验内容及步骤 | 第50-53页 |
3.4.1 试验内容 | 第50-51页 |
3.4.2 试验步骤 | 第51-53页 |
3.5 试验结果分析与对比 | 第53-58页 |
3.5.1 H-T组合下桩身承载特性试验破坏现象 | 第53页 |
3.5.2 H→T组合下桩身承载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5.3 T→H组合下桩身承载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5-57页 |
3.5.4 H→T与T→H两种组合下的单桩承载特性对比 | 第57-58页 |
3.6 模型试验结果验证 | 第58-59页 |
3.6.1 H→T荷载顺序下的承载特性验证 | 第58-59页 |
3.6.2 T→H荷载顺序下的承载特性分析 | 第59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4章 H-T联合作用下单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1-72页 |
4.1 引言 | 第61页 |
4.2 ABAQUS计算原理 | 第61-63页 |
4.2.1 ABAQUS介绍 | 第61页 |
4.2.2 单元类型 | 第61-62页 |
4.2.3 本构模型 | 第62页 |
4.2.4 接触面 | 第62-63页 |
4.3 模型建立 | 第63-65页 |
4.3.1 模型桩和地基土参数 | 第63页 |
4.3.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| 第63-64页 |
4.3.3 桩土接触 | 第64-65页 |
4.4 模型分析 | 第65-68页 |
4.4.1 计算云图 | 第65-67页 |
4.4.2 位移矢量图 | 第67页 |
4.4.3 桩身内力分布对比 | 第67-68页 |
4.5 参数分析 | 第68-70页 |
4.5.1 弹性模量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5.2 泊松比的影响 | 第69页 |
4.5.3 桩-土摩擦系数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5.4 桩身长径比的影响 | 第70页 |
4.6 加载顺序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)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