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--水力学论文--水力理论、计算、实验论文--水流论文

开孔文丘里管掺气水流的水力和增氧特性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2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水体增氧行为的研究进展第13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大气增氧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河流大气增氧行为的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波浪增氧影响的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3 水工建筑物泄流对增氧影响的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4 人工曝气的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开孔文丘里管掺气水流的特性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文丘里管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开孔文丘里管掺气的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1.3 常用商业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PHOENICS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STAR-CD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STAR-CCM+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CFX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FLUENT第21-22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内容第22-24页
2 增氧理论第24-31页
    2.1 水平管道内二相流流型第24-25页
    2.2 水体增氧理论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静止水体的增氧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紊动水体增氧的理论模型第25-27页
    2.3 水体增氧的数学模型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紊流数学模型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多相流数学模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欧拉-拉格朗日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欧拉-欧拉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3 开孔文丘里管掺气水流物理模型实验第31-35页
    3.1 实验布置第31页
    3.2 实验仪器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JPBJ-608型溶解氧测定仪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IARGO MF5700气体质量流量计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ADV流速仪第32-33页
    3.3 实验流程及工况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流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实验工况第3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4 开孔文丘里管掺气水流及溶解氧输移扩散的数值模拟第35-72页
    4.1 数学模型控制方程第35-37页
    4.2 网格划分与初边界条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开孔文丘里管几何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网格划分、初边界条件与离散方法第39页
    4.3 数学模型验证第39-41页
    4.4 开孔文丘里管掺气水流的流场与溶解氧恢复系数计算分析第41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开孔文丘里管内流线和速度场分析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紊动动能与耗散率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紊动动能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2 紊动耗散率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开孔文丘里管内气体体积分数分布规律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水力与几何参数对气体体积分数的影响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1 开孔直径对气体体积分数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2 断面收缩比对出口断面气体体积分数的影响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水力与几何参数对溶解氧恢复系数的影响第57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1 进口溶解氧浓度对溶解氧恢复系数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2 几何尺寸对溶解氧恢复系数的影响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3 溶解氧恢复系数的量纲分析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5.4 温度对溶解氧恢复系数的影响第68-71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1-72页
5 结论和研究展望第72-74页
    5.1 全文结论第72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72-73页
    5.3 研究展望第73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7页
致谢第77-78页
个人简历第78页
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Keggin类型多酸—石墨烯固体催化剂的合成、表征及性能研究
下一篇:吐哈盆地石炭系—二叠系地层厚度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