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0 前言 | 第12-14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4-22页 |
1.1 河流颗粒有机碳输运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7页 |
1.2 陆源有机碳的示踪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 黄河颗粒有机碳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| 第21-22页 |
2 研究区域、采样和分析方法 | 第22-32页 |
2.1 研究区域简介 | 第22-24页 |
2.1.1 黄河流域概况 | 第22-23页 |
2.1.2 黄河调水调沙 | 第23-24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4-32页 |
2.2.1 样品采集 | 第24-25页 |
2.2.2 分析方法 | 第25-29页 |
2.2.3 通量计算 | 第29-32页 |
3 黄河下游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颗粒有机碳的输运特征 | 第32-42页 |
3.1 结果 | 第32-35页 |
3.1.1 黄河下游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径流量和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3.1.2 黄河下游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颗粒物粒度组成的变化 | 第33-35页 |
3.1.3 黄河下游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POC和稳定碳同位素的变化 | 第35页 |
3.2 讨论 | 第35-41页 |
3.2.1 黄河下游调水调沙期间水沙输运特征 | 第35-36页 |
3.2.2 黄河下游调水调沙期间颗粒有机碳的输运特征 | 第36-40页 |
3.2.3 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水沙和颗粒有机碳输送通量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3 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输运的季节变化及调水调沙的影响 | 第42-54页 |
4.1 结果 | 第42-45页 |
4.1.1 黄河下游2012年水沙季节变化 | 第42页 |
4.1.2 黄河下游颗粒物粒度组成的季节变化 | 第42-43页 |
4.1.3 黄河下游POC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的季节变化 | 第43-44页 |
4.1.4 黄河下游2012年颗粒物中木质素的季节变化 | 第44-45页 |
4.2 讨论 | 第45-52页 |
4.2.1 黄河下游水沙输运特征 | 第45-46页 |
4.2.2 黄河下游颗粒有机碳的输运特征 | 第46-47页 |
4.2.3 黄河下游木质素的输运特征 | 第47-50页 |
4.2.4 黄河下游2012年有机碳输送通量 | 第50-52页 |
4.4 小结 | 第52-54页 |
5 黄河下游不同粒级颗粒有机碳的输运特征 | 第54-72页 |
5.1 结果 | 第54-64页 |
5.1.1 分级颗粒物的质量分布 | 第54页 |
5.1.2 不同粒级颗粒物中有机碳和稳定碳同位素的分布 | 第54-59页 |
5.1.3 不同粒级颗粒物中木质素的分布 | 第59-64页 |
5.2 讨论 | 第64-69页 |
5.2.1 黄河不同粒级颗粒物的输运过程 | 第64页 |
5.2.2 不同粒级颗粒物中有机碳来源的变化 | 第64-65页 |
5.2.3 不同粒级颗粒物中木质素来源的变化 | 第65-68页 |
5.2.4 不同粒级颗粒物中木质素的降解特征 | 第68-69页 |
5.2.5 不同粒级颗粒物中有机碳的输送通量 | 第69页 |
5.3 小结 | 第69-72页 |
6 主要结论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5-86页 |
已发表/投稿的学术论文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