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分子生物学论文--基因工程(遗传工程)论文

生物法合成手性哌啶醇微生物的筛选及应用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34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-12页
    1.2 手性含氮杂环醇的合成研究进展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手性哌啶醇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手性奎宁醇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手性吡咯烷醇第16-19页
    1.3 醇脱氢酶酶学及催化性质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醇脱氢酶的水相催化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醇脱氢酶的非水相催化第21-23页
    1.4 辅酶循环体系的构建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辅酶的体外循环再生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内源性辅酶再生第26-27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研究背景、内容及意义第27-28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8-34页
第二章 具有不对称合成手性哌啶醇能力的微生物的筛选第34-5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4-35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菌种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剂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缓冲液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主要仪器第36-37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菌种筛选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立体选择性的确定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N-Boc3哌啶酮的不对称还原第38-39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分析第39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菌种筛选结果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N-Boc3哌啶酮的不对称还原第42-4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7-48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8-50页
第三章 哌啶酮还原酶重组菌的构建及其酶学性质探究第50-7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0-51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菌种及质粒载体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试剂与耗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缓冲液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主要仪器第52-53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菌种培养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目的基因的克隆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ReADH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ReADH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ReADH重组蛋白的结构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重组酶活力的测定及蛋白浓度的测定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ReADH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第57-58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分析第5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目的基因克隆及分子特征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ReADH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ReADH重组酶的酶学性质第65-72页
    3.5 本章讨论与小结第72-7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73-75页
第四章 哌啶酮还原酶在生物催化方面的应用探索第75-9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5-76页
    4.2 实验材料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菌种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试剂与耗材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缓冲液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主要仪器第77-78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ReADH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ReADH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单酶双底物法合成手性哌啶醇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重组菌整细胞催化合成手性哌啶醇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对称合成手性(S)-N-Boc3哌啶醇的结果检测第81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分析第81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单酶双底物法合成手性哌啶醇第81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重组菌整细胞法合成手性哌啶醇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pH对合成手性(S)-N-Boc3哌啶醇的影响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2 催化剂用量对合成手性(S)-N-Boc-3-哌啶醇的影响第88-90页
    4.5 本章讨论与小结第90-9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1-93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93-96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93-94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94-96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6-97页
致谢第97页

论文共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G新型脱脂剂生产线建设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研究
下一篇:混合粒径褐煤振动流化现象分析与脱水模型建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