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园林组景手法的引入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同类课题相关研究 | 第13-16页 |
1.2.1 国外对度假酒店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2.2 国内对度假酒店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园林组景手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4 园林组景手法在度假酒店公共空间中运用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16页 |
1.4 课题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6-17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3 研究创新点 | 第18页 |
1.5 课题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6 研究框架(作者手绘) | 第18页 |
1.7 小结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概述 | 第21-35页 |
2.1 度假酒店总体概述 | 第21-23页 |
2.1.1 度假及度假旅游的概述 | 第21页 |
2.1.2 度假酒店的概述 | 第21-23页 |
2.2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概述 | 第23-25页 |
2.2.1 度假酒店大公共空间的概念 | 第23页 |
2.2.2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行为心理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2.3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与园林组景手法的关系 | 第24-25页 |
2.3 园林组景手法概述 | 第25-34页 |
2.3.1 园林组景手法的概念 | 第25页 |
2.3.2 园林组景手法分类 | 第25-34页 |
2.4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组织分析 | 第35-51页 |
3.1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| 第35页 |
3.1.1 公共空间的人群特征 | 第35页 |
3.1.2 公共空间的空间意象 | 第35页 |
3.2 度假酒店公共空间的构成 | 第35-40页 |
3.2.1 室外空间 | 第36-37页 |
3.2.2 室内空间 | 第37-39页 |
3.2.3 室内外空间 | 第39-40页 |
3.3 公共空间的总体布局特征 | 第40-50页 |
3.3.1 平面布局方式特征 | 第41-45页 |
3.3.2 竖向布局的布局特征 | 第45-50页 |
3.5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四章 园林组景手法在公共空间的设计运用 | 第51-73页 |
4.1 在总体布局中的运用 | 第51-54页 |
4.1.1 内向与外向相互结合的方式布局 | 第51-53页 |
4.1.2 与地形环境相融合 | 第53-54页 |
4.2 在各组成部分中的运用 | 第54-69页 |
4.2.1 看与被看的运用 | 第54-59页 |
4.2.2 对比与衬托的运用 | 第59-63页 |
4.2.3 景深与层次的运用 | 第63-69页 |
4.3 小结 | 第69-73页 |
第五章 安宁温泉杨帆度假酒店设计 | 第73-123页 |
5.1 项目概况 | 第73-75页 |
5.1.1 项目背景 | 第73页 |
5.1.2 区位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1.3 设计定位与目标 | 第74页 |
5.1.4 功能配置与设计要求 | 第74-75页 |
5.2 设计分析 | 第75-86页 |
5.2.1 场地现状 | 第75页 |
5.2.2 场地周边分析 | 第75-80页 |
5.2.3 场地设计条件分析 | 第80-81页 |
5.2.4 场地机动车出入口分析 | 第81-82页 |
5.2.5 场地功能布局组织分析 | 第82-86页 |
5.3 设计策略 | 第86-101页 |
5.3.1 总体布局的运用 | 第86-95页 |
5.3.2 各组成部分的运用 | 第95-101页 |
5.4 方案表达 | 第101-121页 |
5.4.1 基本图纸表达 | 第101-112页 |
5.4.2 效果图展示 | 第112-114页 |
5.4.3 方案分析 | 第114-121页 |
5.5 设计总结 | 第121-123页 |
结语 | 第123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1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131-133页 |
附录B:图片索引 | 第133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