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 | 第19-31页 |
2.1 自然地理 | 第19-21页 |
2.1.1 交通位置 | 第19页 |
2.1.2 气象条件 | 第19-20页 |
2.1.3 水文条件 | 第20-21页 |
2.2 地质环境条件 | 第21-31页 |
2.2.1 地形地貌 | 第21-24页 |
2.2.2 地层岩性 | 第24-26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26-27页 |
2.2.4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| 第27页 |
2.2.5 水文地质 | 第27-28页 |
2.2.6 不良地质现象 | 第28页 |
2.2.7 特殊地质现象 | 第28-31页 |
第3章 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| 第31-50页 |
3.1 研究区地质灾害总体分布概述 | 第31-33页 |
3.2 路基沉降分布规律研究 | 第33-42页 |
3.2.1 路基沉降发育与地质构造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| 第35-37页 |
3.2.2 路基沉降主要发育在软弱岩区和松散堆积区 | 第37-38页 |
3.2.3 路基沉降主要发育在地势相对平坦的盆地 | 第38-39页 |
3.2.4 多年冻土对路基沉降发育的控制作用 | 第39-42页 |
3.3 研究区溜坍发育规律研究 | 第42-46页 |
3.3.1 沿断裂带密集区域发育 | 第43页 |
3.3.2 软弱岩区和松散堆积区是溜坍的主要发育地 | 第43-44页 |
3.3.3 陡峻的地形为溜坍的发育提供动力条件 | 第44-45页 |
3.3.4 气候条件对溜坍的诱发作用 | 第45-46页 |
3.3.5 地震对溜坍的诱发作用 | 第46页 |
3.4 其它地质灾害发育特点 | 第46-50页 |
3.4.1 K1401+888和K1472+180两处桥梁沉降发育特点 | 第46-47页 |
3.4.2 K312+100-300处落石发育特点 | 第47-48页 |
3.4.3 K1530-K1534处沙害发育特点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 | 第50-81页 |
4.1 地质灾害严重性综合评估分区体系 | 第50-53页 |
4.1.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0-52页 |
4.1.2 建立严重性分区评价分级标准 | 第52-53页 |
4.2 地质灾害严重性综合分区 | 第53-76页 |
4.2.1 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| 第53-54页 |
4.2.2 确定隶属函数 | 第54-57页 |
4.2.3 构造模糊矩阵 | 第57页 |
4.2.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| 第57-58页 |
4.2.5 模糊变换与综合评判 | 第58-59页 |
4.2.6 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计算 | 第59-76页 |
4.3 青藏铁路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及说明 | 第76-81页 |
4.3.1 青藏铁路K0-K360段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及说明 | 第76-78页 |
4.3.2 青藏铁路K1100-K1580段地质灾害严重性分区评价及说明 | 第78-81页 |
第5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建议 | 第81-88页 |
5.1 路基沉降的防治 | 第81-82页 |
5.1.1 路基沉降的防治原则 | 第81页 |
5.1.2 路基沉降的防治措施 | 第81-82页 |
5.1.3 路基沉降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| 第82页 |
5.2 溜坍的防治 | 第82-84页 |
5.2.1 溜坍的防治原则 | 第82-83页 |
5.2.2 溜坍的防治措施 | 第83-84页 |
5.2.3 溜坍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| 第84页 |
5.3 桥梁沉降的防治 | 第84-85页 |
5.3.1 桥梁沉降的防治原则 | 第84-85页 |
5.3.2 桥梁沉降的防治措施 | 第85页 |
5.3.3 桥梁沉降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| 第85页 |
5.4 落石的防治 | 第85-87页 |
5.4.1 落石的防治原则 | 第85页 |
5.4.2 落石的防治措施 | 第85-86页 |
5.4.3 落石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| 第86-87页 |
5.5 沙害的防治 | 第87-88页 |
5.5.1 沙害的防治原则 | 第87页 |
5.5.2 沙害的防治措施 | 第87页 |
5.5.3 沙害灾害点的防治建议 | 第87-88页 |
结论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(References) | 第91-9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