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4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5页 |
1.1.1 同步光诊断技术简介 | 第13-14页 |
1.1.2 同步光直接成像测量技术 | 第14页 |
1.1.3 同步光非直接成像测量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2 同步光诊断国内外发展现状 | 第15-29页 |
1.2.1 KEK同步光空间干涉仪 | 第17-21页 |
1.2.2 瑞士光源同步光诊断系统 | 第21-23页 |
1.2.3 Diamond光源X射线针孔相机 | 第23-27页 |
1.2.4 NSLSII同步光诊断系统 | 第27-28页 |
1.2.5 国内外发展总结 | 第28-29页 |
1.3 上海光源诊断线站现状 | 第29-38页 |
1.3.1 X射线诊断线站 | 第31-32页 |
1.3.2 X射线诊断线站升级改造关键点分析 | 第32-33页 |
1.3.3 可见光诊断线站现状 | 第33-35页 |
1.3.4 可见光诊断线站升级改造关键点分析 | 第35-38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38-41页 |
第二章 上海光源X射线诊断线站升级 | 第41-59页 |
2.1 X射线小孔相机横向截面尺寸测量 | 第41-46页 |
2.1.1 成像系统分辨率的讨论 | 第41-44页 |
2.1.2 上海光源X射线小孔相机点扩散函数标定 | 第44-46页 |
2.2 上海光源诊断线X射线准单色器 | 第46-50页 |
2.2.1 X射线单色器原理 | 第46-48页 |
2.2.2 上海光源诊断线X射线单色器 | 第48-50页 |
2.3 基于准单色器的束流实验 | 第50-56页 |
2.3.1 准单色光验证实验 | 第51-53页 |
2.3.2 点扩散函数标定束流实验 | 第53-55页 |
2.3.3 点扩散函数标定结果讨论 | 第55-56页 |
2.4 升级后的小孔相机在横向反馈调试中的应用 | 第56-5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三章 可见光波前畸变测量与修正 | 第59-85页 |
3.1 可见光引出镜镜面热形变 | 第59-64页 |
3.1.1 同步辐射光能量分布 | 第59-61页 |
3.1.2 引出镜热形变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3.2 引出镜镜面形变修正方法 | 第64-70页 |
3.2.1 直接滤去同步光高能部分 | 第64-66页 |
3.2.2 自适应光学修正波前畸变 | 第66-68页 |
3.2.3 标定靶测量铍镜形变 | 第68-70页 |
3.3 Shark-Hartmann测量同步光波前畸变 | 第70-81页 |
3.3.1 波前重构算法 | 第71-75页 |
3.3.2 同步光波前畸变测量 | 第75-81页 |
3.4 引出镜镜面形变修正仿真 | 第81-8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5页 |
第四章 空间干涉仪升级改造中的关键技术 | 第85-105页 |
4.1 空间干涉仪原理 | 第85-89页 |
4.1.1 空间干涉仪测量束斑尺寸理论 | 第85-86页 |
4.1.2 空间干涉仪数据处理 | 第86-88页 |
4.1.3 空间干涉仪的限制及发展方向 | 第88-89页 |
4.2 同步光空间干涉仪缝距快速扫描 | 第89-96页 |
4.2.1 快速狭缝间距扫描系统搭建 | 第89-91页 |
4.2.2 快速狭缝间距扫描处理方法 | 第91-92页 |
4.2.3 束流实验 | 第92-96页 |
4.3 可见光多缝成像 | 第96-102页 |
4.3.1 多缝成像设计 | 第97-98页 |
4.3.2 多缝成像测量束斑尺寸实验 | 第98-101页 |
4.3.3 三缝成像与双缝干涉对比 | 第101-10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5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-117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