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词论文

稼轩词隐逸情结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一、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二、国内研究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思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第二章 稼轩词隐逸情结的审美呈现第17-35页
    第一节 稼轩词隐逸情结背景架构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情结”的美学属性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宋代文化与稼轩词的隐逸背景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隐逸情结的含义与流变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宋代士人隐逸情结渊源与现象第19-21页
    第二节、稼轩词隐逸情结的心境传达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身在稼轩安稳”——心系田园寓所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老夫静处闲看”——情牵安居乐土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须信采菊东篱”——味在高情雅趣第27-29页
    第三节 稼轩词隐逸情结的审美格调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功名饱听儿童说”——心灵疏解的诙谐趣味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不饮能令兴味长”——移家酒泉的消极旨趣第31-34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稼轩词隐逸情结的审美内涵第35-47页
    第一节 稼轩词隐逸情结内容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小隐寻幽约”——辛弃疾隐逸情结的现实考量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更隐烟浪里”——辛弃疾隐逸情结的理想夙愿第38-42页
    第二节 稼轩词隐逸情结的审美旨归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白鸥知我行藏”——隐逸情结对生活的诗性超越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物我欣然一处”——隐逸情结对生命的自觉珍重第44-46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四章 稼轩词隐逸情结的心路变迁第47-60页
    第一节“人间不识精诚苦”——归宋前期二十年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职卑游宦时期隐逸之心萌生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差知州府时期归隐之欲萌动第49-51页
    第二节“人情展转闲中看”——归宋后期二十年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闲居带湖时的享受和躁动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迁居瓢泉后的悲郁与苍凉第55-58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58-60页
第五章 稼轩词隐逸情结的审美探源第60-68页
    第一节 在金经历对稼轩词隐逸风范的影响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清俊飘逸的师友文风第60-6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金朝文化的隐性影响第63-65页
    第二节 南渡后稼轩词隐逸情结产生原因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甚可追惜”——南宋恶劣政治环境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归正”之殇——辛弃疾的身份焦虑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今是昨非”——辛弃疾的性格悲剧第66-67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结论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1-72页
致谢第72-74页
附件第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从儿童发展理论解读罗德尔·达尔儿童幻想作品中的孤儿
下一篇:论白先勇小说的空间书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