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旅游介入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乡村公共空间研究背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相关概念解读第18-19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探索第21-24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结合“空间句法”研究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场地调研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对比分析与综合归纳法第2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及范围界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框架第26-27页
第二章 国内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分析第27-37页
    2.1 传统自然村落的公共空间演变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形态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血缘村落公共空间构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杂姓村落公共空间构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乡村公共空间近代演变过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当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构成特征第30-31页
    2.2 旅游开发建设后的乡村公共空间构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乡村旅游公共空间特征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乡村旅游公共空间构成第31-33页
    2.3 传统与旅游开发的乡村公共空间构成对比第33-34页
    2.4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旅游建设脱离原物质空间形态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空间表现中乡土文化精神遗失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游客与居民公共生活的行为冲突第3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三章 乡村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方法第37-43页
    3.1 适应性设计的本质第37-38页
    3.2 乡村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方法构建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乡村公共空间中个体与空间组构的辩证关系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从宏观角度分析公共空间组构关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从微观角度进行公共空间改造第39-40页
    3.3 适应性设计研究的操作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空间句法解读公共空间组构关系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从“形态、精神、行为”探讨公共空间改造第40-41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第四章 解读公共空间组构关系及适应性评价的案例研究第43-56页
    4.1 空间句法在乡村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思路第43-44页
    4.2“传统型旅游开发”的乡村公共空间组构关系演变评价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西递空间形态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公共空间演变评价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评价小结第49页
    4.3“美丽乡村”旅游开发中公共空间组构关系对比评价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莫干山乡村建设示范区——庾村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佛山乡村建设示范区——逢简村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连南瑶寨乡村建设示范区——南岗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村落公共空间形态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评价小结第54-5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五章 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的适应性设计手法第56-89页
    5.1 空间形态的乡土改造手法第56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功能的延续与更新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空间尺度的控制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乡土材料运用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乡土色彩运用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乡土特色的公共设施第71-75页
    5.2 乡村场所精神的营造手法第75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传承乡村宗族文化精神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重现乡村场景记忆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公共艺术重释乡土文化第80-82页
    5.3 乡村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活动研究第82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统计调查——以庾村为例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“慢生活”理念的乡村生活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共同参与民俗活动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建立乡创文化交流空间第87-8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第六章 旅游介入下乡村公共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方法与策略第89-95页
    6.1“适应性设计”步骤总结第89-90页
    6.2 乡村公共空间组构关系的适应性评价步骤第90页
    6.3 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设计策略第90-92页
    6.4 乡村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策略第92-93页
    6.5 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活动定位第93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93-95页
总结与展望第95-96页
参考文献第96-98页
附录 1第98-100页
附录 2第100-10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2-103页
致谢第103-104页
附件第104页

论文共10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用户体验的绿色住宅技术应用研究
下一篇:氟硅酸盐对水泥性能的影响及溶出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