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课题来源 | 第10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2.1 诸葛八卦村的现存古迹及传统图形调查 | 第10-13页 |
1.2.2 现有的文创产品调查 | 第13-14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4.1 图形符号学的文献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4.2 有关诸葛八卦村图形符号的文献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4.3 文创产品的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| 第18-19页 |
1.5.1 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5.2 课题研究的范围 | 第19页 |
1.6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6.1 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19页 |
1.6.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7 课题研究的框架 | 第20-22页 |
1.8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符号学与文创产品 | 第23-33页 |
2.1 符号学概述 | 第23-27页 |
2.1.1 符号学内涵 | 第23页 |
2.1.2 符号学发展 | 第23-26页 |
2.1.3 符号学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2.2 文创产品解析 | 第27-32页 |
2.2.1 文创产品的概念 | 第27-28页 |
2.2.2 文创产品的意义 | 第28页 |
2.2.3 国内外文创产品现状分析 | 第28-32页 |
2.3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符号学视角下的诸葛八卦村图形研究 | 第33-50页 |
3.1 图形的构成:符号形式 | 第33-44页 |
3.1.1 纹样:图意交融的吉祥纹样 | 第34-37页 |
3.1.2 造型:三度空间中的立体演绎 | 第37-39页 |
3.1.3 色彩:人文与自然的光影层次 | 第39页 |
3.1.4 载体:材质和工艺的多样性 | 第39-44页 |
3.2 图形的意义:符号内容 | 第44-46页 |
3.2.1 吉祥寓意的代码作用 | 第44-45页 |
3.2.2 寓意表现的功能作用 | 第45页 |
3.2.3 寓意文化的意义作用 | 第45-46页 |
3.3 图形意义的传达和解读 | 第46-48页 |
3.3.1 仕商医文化盛行的古镇文化体系下的符号传达 | 第46-47页 |
3.3.2 传统与地域文化语境下的符号解读 | 第47-48页 |
3.4 图形符号的规范 | 第48-50页 |
3.4.1 符构学规范:图形的构成与和谐 | 第48-49页 |
3.4.2 符义学规范:图形的内涵与秩序 | 第49页 |
3.4.3 符用学规范:图形的指示与可行性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文创产品中的诸葛八卦村图形符号植入与设计方法探索 | 第50-67页 |
4.1 图形符号植入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| 第50-54页 |
4.1.1 基于图形形式的构成 | 第50-53页 |
4.1.2 基于图形意义的传达 | 第53-54页 |
4.2 基于图形形式构成的符号直译设计方法探索 | 第54-60页 |
4.2.1 仿制符号造型 | 第54-56页 |
4.2.2 复制符号图形 | 第56-58页 |
4.2.3 以现代设计审美为依据 | 第58-60页 |
4.3 基于图形意义传达的创新设计方法探索 | 第60-65页 |
4.3.1 图形功能意义 | 第60-62页 |
4.3.2 图形趣味意义 | 第62-63页 |
4.3.3 图形形神意义 | 第63-64页 |
4.3.4 图形品牌概念意义 | 第64-65页 |
4.4 小结:设计需求层次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诸葛八卦村文创产品图形设计实践应用 | 第67-83页 |
5.1 前期市场调研 | 第67-70页 |
5.1.1 文创产品的图形形式和内容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1.2 文创产品的图形设计手法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2 设计方案构思 | 第70-73页 |
5.2.1 基于图形形式构成的方案探索 | 第70-71页 |
5.2.2 基于图形意义传达的方案探索 | 第71-73页 |
5.3 设计作品呈现及分析 | 第73-83页 |
5.3.1 基于图形形式构成的设计 | 第73-75页 |
5.3.2 基于图形意义传达的设计 | 第75-83页 |
第六章 论文理论成果与后续研究 | 第83-85页 |
6.1 论文理论成果 | 第83页 |
6.2 论文后续研究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