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英语缩略词 | 第12-1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7-23页 |
1.1 Leber式先天性黑蒙症 | 第17页 |
1.2 LCA9致病基因——NMNAT1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2页 |
1.3 总结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NMNAT1突变对蛋白功的能影响 | 第23-64页 |
2.1 实验目的 | 第23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3-26页 |
2.2.1 主要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2.2 主要试剂 | 第24-26页 |
2.2.3 常用试剂的配制 | 第26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26-50页 |
2.3.1 pEGFP-NMNAT1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的构建 | 第26-35页 |
2.3.2 pET30a-NMNAT1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的构建 | 第35-36页 |
2.3.3 pCMV-NMNAT1野生型及突变型质粒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2.3.4 HeLa细胞的复苏、传代及冻存 | 第37-38页 |
2.3.5 HeLa细胞的转皿及转染 | 第38-39页 |
2.3.6 HeLa细胞免疫荧光的制备及观察 | 第39-40页 |
2.3.7 NMNAT1体内酶活力的检测 | 第40-44页 |
2.3.8 NMNAT1体外酶活力的检测 | 第44-46页 |
2.3.9 圆二色谱检测蛋白二级结构 | 第46-48页 |
2.3.10 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对NMNAT1三级结构及化学键键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50-60页 |
2.4.1 重组质粒测序验证 | 第50页 |
2.4.2 pEGFP-NMNAT1野生型及突变型的细胞定位 | 第50-51页 |
2.4.3 NMNAT1蛋白野生型及突变型细胞内酶活性的检测 | 第51-53页 |
2.4.4 NMNAT1蛋白野生型及突变型体外酶活性的检测 | 第53-54页 |
2.4.5 错义突变对NMNAT1蛋白二级结构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2.4.6 生物信息分析突变对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 | 第57页 |
2.4.7 生物信息分析突变对蛋白内部化学键的影响 | 第57-60页 |
2.5 讨论和总结 | 第60-64页 |
第三章 NMNAT1-LCA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基因治疗 | 第64-95页 |
3.1 实验目的 | 第64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64-66页 |
3.2.1 主要仪器 | 第64-65页 |
3.2.2 主要试剂 | 第65页 |
3.2.3 常用实验试剂配制 | 第65页 |
3.2.4 实验动物 | 第65-66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66-78页 |
3.3.1 突变位点分析 | 第66页 |
3.3.2 guideRNA(gRNA)的设计、体外转录及纯化 | 第66-69页 |
3.3.3 Cas9 mRNA的获取 | 第69-70页 |
3.3.4 单链修复模板的设计与合成 | 第70页 |
3.3.5 出生小鼠基因型鉴定 | 第70-72页 |
3.3.6 NMNAT1-LCA9小鼠模型ERG检测 | 第72-73页 |
3.3.7 NMNAT1-LCA9小鼠模型OCT检测及眼底成像 | 第73-74页 |
3.3.8 NMNAT1-LCA9小鼠视网膜组织切片的制备 | 第74-75页 |
3.3.9 NMNAT1-LCA9型小鼠基因治疗 | 第75-78页 |
3.4 实验结果 | 第78-91页 |
3.4.1 NMNAT1-LCA9小鼠基因型鉴定 | 第78-79页 |
3.4.2 野生型,杂合子及NMNAT1-LCA9小鼠模型ERG检测 | 第79-83页 |
3.4.3 野生型,杂合子及NMNAT1-LCA9小鼠模型眼底及OCT检测 | 第83-85页 |
3.4.4 野生型、杂合子突变及NMNAT1-LCA9小鼠模型组织切片检测 | 第85-87页 |
3.4.5 NMNAT1-LCA9小鼠基因治疗后视网膜形态及光感受器功能检测 | 第87-91页 |
3.5 结果与讨论 | 第91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0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00-129页 |
1.1 LCA研究背景及临床表型 | 第100-102页 |
1.2 LCA的分子遗传学 | 第102-108页 |
1.3 LCA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| 第108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