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论文各章节安排 | 第14页 |
1.5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2 传输光学相关理论 | 第16-36页 |
2.1 基本光束 | 第16-19页 |
2.1.1 高斯光束 | 第16-17页 |
2.1.2 高斯-谢尔模型光束 | 第17-18页 |
2.1.3 平顶光束 | 第18-19页 |
2.2 激光光学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4页 |
2.2.1 衍射积分法 | 第19-22页 |
2.2.2 矩阵光学方法 | 第22页 |
2.2.3 其他常用的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3 激光束经含光阑的光学系统传输的计算方法 | 第24-31页 |
2.3.1 复高斯函数展开法 | 第24-25页 |
2.3.2 其他常用的方法 | 第25-31页 |
2.4 复杂光学系统的菲涅尔数和程函公式 | 第31-33页 |
2.4.1 程函方程 | 第31-32页 |
2.4.2 菲涅尔数 | 第32-33页 |
2.5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| 第33-34页 |
2.5.1 孔径光阑 | 第33-34页 |
2.5.2 视场光阑 | 第34页 |
2.5.3 Lyot光阑 | 第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3 光束的相干偏振特性 | 第36-44页 |
3.1 光束的相干特性 | 第36-38页 |
3.3.1 空间-时间域 | 第36-37页 |
3.3.2 空间-频率域 | 第37-38页 |
3.2 光束的偏振特性 | 第38-42页 |
3.2.1 偏振矩阵 | 第38-39页 |
3.2.2 光束的偏振态 | 第39-41页 |
3.2.3 偏振光的偏振度 | 第41-42页 |
3.3 光束的偏振与相干统一理论 | 第42-43页 |
3.3.1 随机电磁光束的交叉谱密度矩阵 | 第42页 |
3.3.2 Stokes参量 | 第42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4 偏振平顶-谢尔模型光束通过不同形状光阑后的传输特性 | 第44-60页 |
4.1 理论模型建立 | 第44-52页 |
4.2 数值仿真分析 | 第52-59页 |
4.2.1 圆孔大小对光强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2.2 波长对光强的影响 | 第54页 |
4.2.3 光阑截断参数对光强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4.2.4 空间相干长度对偏振特性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2.5 X方向衍射角对偏振特性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2.6 光規截断参数对偏振特性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5 圆平顶-高斯光束经不同光阑后的传输特性 | 第60-70页 |
5.1 理论模型建立 | 第60-63页 |
5.1.1 圆平顶-高斯光束通过圆孔光阑 | 第61-62页 |
5.1.2 圆平顶-高斯光束通过圆环光阑 | 第62页 |
5.1.3 圆平顶-高斯光束通过方孔光阑 | 第62-63页 |
5.2 数值仿真分析 | 第63-69页 |
5.2.1 圆平顶-高斯光束经圆形光阑后的传输 | 第63-65页 |
5.2.2 圆平顶-高斯光束经圆环形光阑后的传输 | 第65-67页 |
5.2.3 圆平顶-高斯光束经方形光阑后的传输 | 第67-6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6 偏振光的偏振态分析 | 第70-76页 |
6.1 偏振光的光线追迹 | 第70-72页 |
6.1.1 线偏振光的光线追迹 | 第71-72页 |
6.1.2 椭圆偏振光的光线追迹 | 第72页 |
6.2 偏振光偏振态分析方法的应用 | 第72-75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7.1 结论 | 第76-77页 |
7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