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22页 |
1.1 半导体量子点概述 | 第12-15页 |
1.1.1 半导体量子点光致发光原理与应用 | 第12-13页 |
1.1.2 半导体量子点的发光特性 | 第13-14页 |
1.1.3 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 罗丹明B | 第15页 |
1.2.1 罗丹明B发光机理和性质 | 第15页 |
1.3 聚N-异丙基丙烯酰胺(PNIPAM)和聚乙烯基硅氧烷复合荧光微球 | 第15-21页 |
1.3.1 PNIPAM微凝胶的合成和性质 | 第15-16页 |
1.3.2 聚硅氧烷微球的合成 | 第16-17页 |
1.3.3 PNIPAM荧光微球及双发射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1.3.4 聚硅氧烷荧光微球 | 第20-21页 |
1.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2 油酸包覆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配体交换性质的研究 | 第22-31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2-24页 |
2.1.1 原料和仪器 | 第22页 |
2.1.2 油酸包覆CdTe量子点的合成 | 第22-23页 |
2.1.3 油酸包覆CdTe量子点的配体交换 | 第23-24页 |
2.1.4 量子点的表征 | 第24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0页 |
2.2.1 制备油酸包覆CdTe量子点的化学反应过程 | 第24-25页 |
2.2.2 配体交换的化学反应过程 | 第25页 |
2.2.3 油酸包覆CdTe量子点的表征 | 第25-29页 |
2.2.4 配体交换实验结果 | 第29-30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3 巯基乙胺包覆CdTe量子点和PNIPAM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| 第31-40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1-33页 |
3.1.1 试剂与仪器 | 第31-32页 |
3.1.2 巯基乙胺包覆CdTe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| 第32-33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9页 |
3.2.1 合成巯基乙胺包覆CdTe量子点化学反应过程 | 第33-34页 |
3.2.2 合成PNIPAM微凝胶的化学过程 | 第34-35页 |
3.2.3 CdTe量子点的表征 | 第35-37页 |
3.2.4 Poly(NIPAM-co-AA)微凝胶的表征 | 第37-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CdTe/poly(NIPAM-co-AA)复合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| 第40-49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0-41页 |
4.1.1 试剂与仪器 | 第40页 |
4.1.2 CdTe/poly(NIPAM-co-AA)复合微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| 第40-41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8页 |
4.2.1 制备CdTe/poly(NIPAM-co-AA)复合微凝胶的化学反应过程 | 第41-42页 |
4.2.2 CdTe/poly(NIPAM-co-AA)复合微凝胶的表征 | 第42-46页 |
4.2.3 两种不同量子点掺杂对复合微球荧光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2.4 复合微凝胶的温度敏感性发射行为 | 第47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5 悬挂型聚硅氧烷荧光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49-57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49-52页 |
5.1.1 原料和仪器 | 第49-50页 |
5.1.2 烯丙基罗丹明B的合成 | 第50页 |
5.1.3 聚乙烯基硅氧烷微球的制备 | 第50页 |
5.1.4 悬挂型聚硅氧烷微球的制备 | 第50-51页 |
5.1.5 聚硅氧烷微球及悬挂型聚硅氧烷荧光微球表征 | 第51-52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6页 |
5.2.1 悬挂型聚硅氧烷荧光微球红外光谱 | 第52-53页 |
5.2.2 不同反应条件对悬挂型聚硅氧烷荧光微球荧光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5.2.3 悬挂型聚硅氧烷微球的扫描电镜图 | 第55-56页 |
5.2.4 悬挂型聚硅氧烷微球的荧光显微镜图 | 第56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6 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