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峙峪1511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3页 |
1.2.1 大采高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断层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3-16页 |
第二章 1511工作面概况 | 第16-32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16-17页 |
2.2 地质情况 | 第17-19页 |
2.2.1 煤层情况 | 第17页 |
2.2.2 顶底板情况 | 第17-19页 |
2.2.3 地质构造 | 第19页 |
2.2.4 水文地质情况 | 第19页 |
2.3 顶板岩层窥视 | 第19-23页 |
2.3.1 测试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3.2 测点布置 | 第20-21页 |
2.3.3 窥视结果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4 瓦斯、煤层及自燃发火情况 | 第23页 |
2.5 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支护 | 第23-26页 |
2.6 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| 第26-27页 |
2.6.1 采煤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6.2 回采工艺 | 第27页 |
2.7 循环作业方式与劳动组织 | 第27-28页 |
2.8 工作面主要设备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老顶初次垮落与超前支承压力分析 | 第32-40页 |
3.1 老顶垮落步距确定 | 第32-36页 |
3.1.1 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3页 |
3.1.2 老顶初次垮落的力学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 超前支承压力峰值的确定 | 第36-40页 |
第四章 矿压观测方案设计 | 第40-44页 |
4.1 工作面矿压显现观测 | 第40-41页 |
4.1.1 支架工作阻力观测 | 第40-41页 |
4.1.2 支架活柱下缩量观测 | 第41页 |
4.2 回采巷道矿压观测 | 第41-42页 |
4.2.1 巷道表面位移变形观测 | 第41-42页 |
4.2.2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观测 | 第42页 |
4.3 工作面过断层矿压观测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工作面观测结果分析 | 第44-64页 |
5.1 判据准则的确定 | 第44-49页 |
5.2 支架初撑力统计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3 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| 第50-56页 |
5.4 安全阀开启频率统计分析 | 第56-58页 |
5.5 活柱下缩量统计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6 煤壁片帮情况统计分析 | 第59-62页 |
5.7 其他特殊情况统计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回采巷道观测 | 第64-82页 |
6.1 巷道表面位移规律 | 第64-79页 |
6.1.1 1511进风顺槽巷道表面位移变化规律 | 第64-72页 |
6.1.2 1511回风顺槽巷道表面位移变化规律 | 第72-79页 |
6.2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结果分析 | 第79-80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七章 工作面过断层矿压显现规律 | 第82-92页 |
7.1 断层对工作面矿压显现影响数值模拟 | 第82-86页 |
7.1.1 模型的建立 | 第82-83页 |
7.1.2 模拟结果分析 | 第83-86页 |
7.2 现场观测结果分析 | 第86-87页 |
7.3 过断层安全防护技术 | 第87-91页 |
7.3.1 施工方法 | 第87-90页 |
7.3.2 技术要求 | 第90-91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92-94页 |
8.1 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92页 |
8.2 不足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-10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