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憎水性涂层的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 电场下表面分立水滴对憎水性涂层的影响 | 第14-17页 |
1.3.1 憎水性涂层表面电晕放电 | 第14页 |
1.3.2 憎水性涂层表面分立水滴电应力行为 | 第14-16页 |
1.3.3 憎水性涂层沿面闪络过程 | 第16-17页 |
1.4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研究现状 | 第17-26页 |
1.4.1 超疏水表面湿润性理论 | 第17-20页 |
1.4.2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4.3 超疏水涂层表面分立水滴电应力行为 | 第23-25页 |
1.4.4 超疏水涂层的自清洁应用研究 | 第25-26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6-29页 |
2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硅树脂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 | 第29-51页 |
2.1 引言 | 第29页 |
2.2 涂层的制备方法 | 第29-33页 |
2.2.1 基本思想 | 第29-30页 |
2.2.2 制备原料 | 第30-32页 |
2.2.3 制备流程 | 第32-33页 |
2.3 涂层的理化特征 | 第33-37页 |
2.3.1 涂层的微观结构 | 第33-35页 |
2.3.2 涂层的化学组成 | 第35-37页 |
2.4 涂层的憎水性能 | 第37-43页 |
2.4.1 憎水性测试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4.2 憎水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3页 |
2.5 涂层的稳定性能 | 第43-45页 |
2.5.1 涂层的酸碱耐受性 | 第44页 |
2.5.2 涂层的耐磨损性 | 第44-45页 |
2.6 涂层的介电性能 | 第45-49页 |
2.6.1 涂层的相对介电常数 | 第46页 |
2.6.2 涂层的介质损耗因数 | 第46-47页 |
2.6.3 涂层的体积电阻率 | 第47-48页 |
2.6.4 涂层的表面电阻率 | 第48-49页 |
2.7 小结 | 第49-51页 |
3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硅树脂超疏水涂层的工频沿面闪络特性 | 第51-69页 |
3.1 引言 | 第51页 |
3.2 试验平台及方法 | 第51-54页 |
3.2.1 试验装置 | 第51-52页 |
3.2.2 试验样品 | 第52-53页 |
3.2.3 试验方法 | 第53-54页 |
3.3 超疏水涂层的工频湿闪性能 | 第54-58页 |
3.3.1 沿面电弧发展 | 第54-56页 |
3.3.2 泄漏电流 | 第56-58页 |
3.3.3 沿面闪络电压 | 第58页 |
3.4 超疏水涂层的工频污闪性能 | 第58-64页 |
3.4.1 沿面电弧发展 | 第58-61页 |
3.4.2 泄漏电流 | 第61-64页 |
3.4.3 沿面闪络电压 | 第64页 |
3.5 超疏水涂层沿面闪络电路模型 | 第64-68页 |
3.6 小结 | 第68-69页 |
4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硅树脂超疏水表面水滴电致运动特性 | 第69-89页 |
4.1 引言 | 第69页 |
4.2 试验平台及方法 | 第69-72页 |
4.2.1 试验装置 | 第69-70页 |
4.2.2 试验样品 | 第70-71页 |
4.2.3 试验方法 | 第71-72页 |
4.3 均匀电场下水滴电致运动行为 | 第72-79页 |
4.3.1 交流电压激励 | 第72-77页 |
4.3.2 直流电压激励 | 第77-79页 |
4.4 非均匀电场下水滴电致运动行为 | 第79-83页 |
4.4.1 接触式电极结构 | 第80-82页 |
4.4.2 非接触式电极结构 | 第82-83页 |
4.5 水滴电晕荷电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83-87页 |
4.6 小结 | 第87-89页 |
5 超疏水涂层表面水滴电致运动动力学模型与仿真 | 第89-111页 |
5.1 引言 | 第89页 |
5.2 水滴的能量状态与电场分布 | 第89-93页 |
5.2.1 水滴的能量状态 | 第89-91页 |
5.2.2 水滴的电场分布 | 第91-93页 |
5.3 水滴的电致运动动力学模型 | 第93-97页 |
5.3.1 水滴的电致运动动力学方程 | 第93-95页 |
5.3.2 水滴电场力计算方法 | 第95-97页 |
5.4 水滴的电致运动仿真 | 第97-110页 |
5.4.1 仿真模型 | 第97-99页 |
5.4.2 电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99-103页 |
5.4.3 电应力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103-110页 |
5.5 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6 染污超疏水涂层表面自清洁及其力学机制 | 第111-127页 |
6.1 引言 | 第111页 |
6.2 染污超疏水涂层表面水滴电致运动与自清洁 | 第111-114页 |
6.2.1 试验方法 | 第111-112页 |
6.2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6.3 染污超疏水涂层自然凝露与自清洁 | 第114-119页 |
6.3.1 试验方法 | 第114-115页 |
6.3.2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115-119页 |
6.4 染污超疏水涂层自清洁力学机制 | 第119-125页 |
6.4.1 污秽-水滴界面力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6.4.2 超疏水涂层自清洁效应分析 | 第122-125页 |
6.5 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7 结论 | 第127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41页 |
附录 | 第141-142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1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141-142页 |
C.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