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 引言 | 第13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17-19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2 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分析 | 第19-25页 |
2.1 人民调解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2 人民调解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9-21页 |
2.2.1 人民调解制度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9-20页 |
2.2.2 人民调解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演进 | 第20-21页 |
2.3 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3.1 法律性 | 第21页 |
2.3.2 自治性 | 第21页 |
2.3.3 广泛性 | 第21-22页 |
2.3.4 民主性 | 第22页 |
2.4 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5页 |
2.4.1 社会学基础 | 第22-23页 |
2.4.2 心理学基础 | 第23页 |
2.4.3 伦理学基础 | 第23-24页 |
2.4.4 法学基础 | 第24-25页 |
3 肥城市人民调解制度建设及运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| 第25-34页 |
3.1 调查活动设计 | 第25页 |
3.1.1 调查目的 | 第25页 |
3.1.2 调查活动的安排 | 第25页 |
3.1.3 调查方法 | 第25页 |
3.2 肥城市人民调解制度现状调查 | 第25-27页 |
3.2.1 肥城市人民调解概况 | 第25-26页 |
3.2.2 肥城市人民调解制度建设现状调查 | 第26-27页 |
3.3 肥城市人民调解制度建设及运行现状调查 | 第27-34页 |
3.3.1 肥城市人民调解现状分析 | 第27-30页 |
3.3.2 对人民调解工作者的调查 | 第30-31页 |
3.3.3 对被调解者的调查 | 第31-32页 |
3.3.4 对普通群众的调查 | 第32-34页 |
4 肥城市人民调解制度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4-40页 |
4.1 法律制度方面 | 第34-35页 |
4.1.1 人民调解的立法不完善,现行法律缺乏操作性 | 第34页 |
4.1.2 人民调解主体规定不合理 | 第34-35页 |
4.1.3 调解协议法律效力弱 | 第35页 |
4.2 工作运行制度方面 | 第35-37页 |
4.2.1 人民调解力量不足,专业化程度低 | 第35-36页 |
4.2.2 人民调解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| 第36-37页 |
4.3 职能部门衔接制度方面 | 第37-38页 |
4.3.1 各部门间的壁垒阻碍发展 | 第37页 |
4.3.2 调解主体缺乏配合 | 第37-38页 |
4.4 文化观念方面 | 第38-40页 |
4.4.1 人民群众对于调解认识不足 | 第38-39页 |
4.4.2 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力度不够 | 第39-40页 |
5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对策 | 第40-46页 |
5.1 完善人民调解法律制度 | 第40页 |
5.1.1 完善人民调解相关立法 | 第40页 |
5.1.2 扩大人民调解范围 | 第40页 |
5.2 构建完备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| 第40-43页 |
5.2.1 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,提高专业化水平 | 第40-41页 |
5.2.2 强化措施,落实奖补制度 | 第41-42页 |
5.2.3 建立人民调解财政支持制度 | 第42-43页 |
5.3 建立联合调解机制,完善人民调解管理制度 | 第43-44页 |
5.4 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群众知晓率和认可度 | 第44-46页 |
6 研究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