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城管综合执法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2.1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7-20页 |
2.1.1 城市 | 第17-18页 |
2.1.2 城市管理 | 第18页 |
2.1.3 行政执法 | 第18-19页 |
2.1.4 城管综合行政执法 | 第19-20页 |
2.2 相关理论的启示 | 第20-22页 |
2.2.1 治理与善治理论 | 第20页 |
2.2.2 多中心治理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3 博弈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3 相关的制度依据 | 第22-23页 |
2.3.1 与城管执法有关的中央法规 | 第22页 |
2.3.2 城管执法的地方性法规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中国城管综合执法面临的困境解剖 | 第23-31页 |
3.1 城管执法面临的法律尴尬 | 第23-24页 |
3.1.1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削弱了执法成效 | 第23页 |
3.1.2 执法主体法律定位模糊 | 第23-24页 |
3.2 城管执法人员素质与城管执法的要求存在差距 | 第24-27页 |
3.2.1 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要求 | 第24-25页 |
3.2.2 城管执法人员在道德素质上的作为有待改进 | 第25页 |
3.2.3 城管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 | 第25-26页 |
3.2.4 城管执法人员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| 第26-27页 |
3.3 城管执法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冲突 | 第27-29页 |
3.3.1 客观不可避免的冲突 | 第27-28页 |
3.3.2 主观人为的冲突 | 第28-29页 |
3.4 城管执法政策目标与政策支持不相适应 | 第29-31页 |
3.4.1 城管执法的政策目标 | 第29页 |
3.4.2 政策目标与实现目标不相适应产生的困境 | 第29-31页 |
第4章 中国城管综合执法致困原因分析 | 第31-37页 |
4.1 城管执法工作者自身致困因素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1.1 城市管理理念偏颇 | 第31-32页 |
4.1.2 城管执法人员进出机制不畅 | 第32页 |
4.2 政府配套机制与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 | 第32-34页 |
4.2.1 政府公共服务配套机制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4.2.2 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| 第33-34页 |
4.3 城管综合执法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| 第34-37页 |
4.3.1 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| 第34-35页 |
4.3.2 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 | 第35-37页 |
第5章 中国城管综合执法脱困对策思考 | 第37-45页 |
5.1 明确城管综合执法部门的法律地位和执法依据 | 第37-38页 |
5.1.1 明确城管综合执法部门的法律地位 | 第37页 |
5.1.2 完善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 | 第37-38页 |
5.2 加强城市综合执法队伍的自身建设 | 第38-40页 |
5.2.1 转变执法观念 | 第38-39页 |
5.2.2 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| 第39-40页 |
5.2.3 建立与完善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| 第40页 |
5.3 加强城管与各阶层之间的沟通 | 第40-42页 |
5.3.1 增强市民的城市管理责任感 | 第40-41页 |
5.3.2 居民与政府合作参与管理 | 第41-42页 |
5.3.3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改善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 | 第42页 |
5.4 营造良好的城管执法社会环境 | 第42-45页 |
5.4.1 完善城市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机制 | 第42-43页 |
5.4.2 科学规范和促进城市弱势群体就业机制 | 第43-44页 |
5.4.3 政府为弱势群体就业提供帮助 | 第44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