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机会网络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1.1 机会网络特点 | 第11页 |
1.1.2 机会网络应用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4-15页 |
1.5 论文章节安排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网络模型和系统环境 | 第16-22页 |
2.1 网络模型 | 第16-17页 |
2.2 符号定义 | 第17-18页 |
2.3 实验模拟环境与系统环境搭建 | 第18-21页 |
2.3.1 实验模拟环境 | 第18-19页 |
2.3.2 NS2编程环境搭建 | 第19-20页 |
2.3.3 新数据传输协议的移植 | 第20-2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3章 基于全被动请求式数据传输协议 | 第22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2页 |
3.2 系统模型 | 第22-26页 |
3.3 基于全被动请求式数据传输协议 | 第26-32页 |
3.3.1 基于全被动轮询式数据转发策略(PRRDP) | 第26-29页 |
3.3.2 基于全被动随机分发式数据转发策略(PRDP) | 第29-32页 |
3.4 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4.1 实验分析参数 | 第32-33页 |
3.4.2 种子节点个数对数据收集时间延迟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3.4.3 参与节点个数对数据收集时间延迟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基于全主动请求式数据传输协议 | 第36-54页 |
4.1 引言 | 第36页 |
4.2 系统模型 | 第36-37页 |
4.3 基于全主动请求式数据转发策略 | 第37-46页 |
4.3.1 基于请求回应式数据转发策略(RRDP) | 第38-40页 |
4.3.2 基于最近最久未使用式数据转发策略(LRU) | 第40-44页 |
4.3.3 基于随机分发式数据转发策略(RDP) | 第44-46页 |
4.4 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2页 |
4.4.1 实验分析参数 | 第46-47页 |
4.4.2 种子节点个数对数据收集时间延迟的变化 | 第47-49页 |
4.4.3 参与节点个数对数据收集时间延迟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4.4.4 参与节点的移动速度对数据收集时间延迟的变化 | 第50-5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5章 基于半主动请求式数据传输协议 | 第54-74页 |
5.1 引言 | 第54-55页 |
5.2 系统模型 | 第55-56页 |
5.3 基于半主动请求式数据传输协议 | 第56-66页 |
5.3.1 基于主动轮询式数据转发策略(ARRDP) | 第56-60页 |
5.3.2 基于随机分发式数据转发策略(ARDP) | 第60-63页 |
5.3.3 基于双向轮询式数据转发策略(ADRRDP) | 第63-66页 |
5.4 算法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6-73页 |
5.4.1 实验分析参数 | 第66-67页 |
5.4.2 种子节点个数对数据收集时间延迟的变化 | 第67-68页 |
5.4.3 参与节点个数对数据收集时间延迟的变化 | 第68-70页 |
5.4.4 三种核心协议的各自最优转发策略进行比较分析 | 第70-7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