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文化理论论文--文化哲学论文

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梁漱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、目的或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选题理由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选题意义第12页
    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国外研究概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研究评价第16-17页
    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、难点及创新之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难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创新之处第18页
    第四节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思路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可行性分析第19-20页
第二章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思想渊源第20-33页
    第一节 归宗儒家文化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孔子人生哲学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陆王心学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泰州学派第23-25页
    第二节 佛家唯识论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佛学因缘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八识论第25-27页
    第三节 柏格森生命哲学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非理性主义哲学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绵延:时间是生命的本质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直觉主义认识论第30-33页
第三章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主要内容第33-53页
    第一节 儒佛异同论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"苦"与"乐"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"破二执"与"四毋"第35-36页
    第二节 "文化三路向"说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"意欲"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"文化三路向"内容及文化体系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世界文化走向及中国文化复兴第39-41页
    第三节 新儒家哲学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梁漱溟新儒家哲学的思想特征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"内圣外王"的文化哲学旨趣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新儒学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第45-46页
    第四节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从哲学层面比较中外文化的首次尝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儒学复兴观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对中外文化的交流、交融、交锋提供了启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第51-53页
第四章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第53-66页
    第一节 唯物主义向度的批判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"意欲"不能解释文化的产生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"直觉"是一种唯心主义认识论第54-56页
    第二节 唯物史观向度的批判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化的复兴不能代表民族的复兴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第58-59页
    第三节 实践哲学向度的批判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实践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第61-62页
    第四节 辩证法向度的批判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才是文化发展之道第64-66页
结语第66-67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67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国产动画电影IP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
下一篇:新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