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缩写词表 | 第8-12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2-18页 |
| 1.1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与功能 | 第12页 |
| 1.2 细胞壁果胶与果胶酶的种类和功能 | 第12-13页 |
| 1.3 果胶甲基酯酶PME的调控与功能 | 第13-15页 |
| 1.3.1 果胶甲基酯酶PME活性与PMEI的调控 | 第13-14页 |
| 1.3.2 PME和PMEI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 | 第14-15页 |
| 1.4 油菜素内酯BR对根和花发育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1.4.1 BR在拟南芥根的生长和发育中的作用 | 第15页 |
| 1.4.2 BR对拟南芥花发育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1.5 油菜素内酯BR与植物细胞壁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| 1.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18-28页 |
| 2.1 PME41和PMEI7基因开放阅读框(ORF)的克隆 | 第18-19页 |
| 2.1.1 野生型拟南芥RNA的提取 | 第18页 |
| 2.1.2 拟南芥果胶甲基酯酶基因PME41开放阅读框ORF的克隆 | 第18-19页 |
| 2.1.3 拟南芥果胶甲基酯酶抑制蛋白基因PMEI7的克隆 | 第19页 |
| 2.2 Gateway技术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| 第19-22页 |
| 2.2.1 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| 2.2.2 构建入门载体与表达载体 | 第20-21页 |
| 2.2.3 农杆菌花浸法转化以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| 第21-22页 |
| 2.2.4 PME41-pro-GUS植株的筛选和染色 | 第22页 |
| 2.3 突变体与杂交植株的获得与筛选 | 第22-23页 |
| 2.3.1 pme41/det2双突与det2中过表达PME41和PMEI7植株的获得 | 第22-23页 |
| 2.3.2 杂交植株的筛选与鉴定 | 第23页 |
| 2.4 果胶酶甲基酯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2.4.1 实验材料与取材 | 第23页 |
| 2.4.2 蛋白浓度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2.4.3 PME活性的测定 | 第23页 |
| 2.5 根长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| 2.5.1 实验材料与处理 | 第23-24页 |
| 2.5.2 根长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2.5.3 根尖伸长区细胞长度的测定 | 第24页 |
| 2.6 不同拟南芥发育表型的观察和统计 | 第24-26页 |
| 2.6.1 不同发育阶段表型的观察 | 第24页 |
| 2.6.2 回交实验 | 第24-25页 |
| 2.6.3 花粉粒活性和花粉管长度的测定 | 第25页 |
| 2.6.4 花丝长度的测量与自交实验 | 第25-26页 |
| 2.7 eBL的处理 | 第26页 |
| 2.8 实时定量PCR(qPCR) | 第26-28页 |
| 2.8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章 实验结果 | 第28-49页 |
| 3.1 PME41和PMEI7亚细胞定位 | 第28-29页 |
| 3.2 PME41和PMEI7转基因与鉴定 | 第29-30页 |
| 3.3 PME41-pro::GUS组织定位 | 第30-31页 |
| 3.4 转基因对根和叶果胶甲基酯酶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3.5 PME41和PMEI7对根生长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| 3.6 PME41和PMEI7对拟南芥发育的影响 | 第34-41页 |
| 3.6.1 杂交植株发育表型的变化 | 第34-36页 |
| 3.6.2 PME41和PMEI7对果实和种子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3.6.3 PME41和PMEI7对花粉活性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3.6.4 PME41和PMEI7对花丝生长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| 3.7 PME41和PMEI7对BR合成相关基因DET2,CPD,DWF4表达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| 3.8 PME41和PMEI7对BR调节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3.9 BR对PME/PMEI基因表达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3.10 bri1-5 中过表达PME41根长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| 3.11 转基因植株根和下胚轴对不同浓度的外源eBL处理的响应 | 第46-49页 |
| 第四章 讨论和结果 | 第49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