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湖泊、水库论文

巢湖蓝藻衰亡过程中颜色、形态变化分析及资源化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一章 引言第11-21页
 1 巢湖及巢湖蓝藻情况概况第11-14页
   ·巢湖流域简介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巢湖的地理位置第11页
     ·巢湖的地形地貌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巢湖的气象、水文第12页
     ·巢湖的污染现状第12页
   ·巢湖蓝藻情况简介第12-14页
     ·蓝藻的种类及形态第13-14页
     ·蓝藻在巢湖中分布情况第14页
 2 巢湖蓝藻衰亡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第14-18页
   ·蓝藻衰亡过程中释放的N、P对水质的影响第14-15页
     ·磷对水质的影响第15页
   ·蓝藻衰亡过程中产生的藻毒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15-18页
     ·藻毒素的危害及在水体中的分布第15-16页
     ·藻毒素的种类和结构第16-18页
     ·藻毒素的理化性质第18页
 3 蓝藻应急打捞及资源化利用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·蓝藻应急打捞的主要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·蓝藻资源化利用的现状第19页
   ·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第19-20页
 4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、内容及主要意义第20-21页
第二章 实验材料、仪器及采样点位置第21-29页
 1 实验材料第21-25页
   ·水华蓝藻、水样和底泥第21页
   ·菌种来源第21页
   ·培养基第21-22页
   ·好氧脱氮菌的筛选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制平板第22页
     ·取土样,制备底泥悬浮液第22页
     ·稀释第22页
     ·涂布、培养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接斜面第23页
   ·厌氧脱氮菌的筛选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制反硝化菌液体培养液第23页
       ·取土样,制菌悬液第23页
     ·梯度稀释第23-24页
     ·涂布、培养第24页
   ·主要试剂第24-25页
 2 实验仪器第25-26页
 3 采样点位置确定第26页
 4 所采藻样的属性确定第26-29页
   ·采样时水质条件第26-27页
   ·藻样的藻密度确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含藻水样的预处理第27页
     ·计数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·计数算法第27-28页
   ·藻样的藻种分类第28-29页
第三章 巢湖蓝藻生物量的初步估算第29-35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29页
   ·采样地点第29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29页
     ·不同采样点叶绿素a值测定第29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a值与蓝藻干重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·巢湖蓝藻生物量的初步估算第29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·不同位点叶绿素a值时空变化分析第30页
   ·叶绿素a值与蓝藻干重的相关性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·巢湖蓝藻生物量初步估算第32-33页
 3 讨论第33页
 4 本章小结第33-35页
第四章 蓝藻衰亡过程中颜色及形态变化分析第35-45页
 1 材料和方法第35-39页
   ·实验材料第35-36页
     ·藻样来源第35页
     ·菌种来源第35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组成第35-36页
   ·蓝藻微生物降解实验的反应装置第36页
   ·蓝藻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加入菌种的时间安排第36-37页
   ·蓝藻微生物降解实验的加菌过程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好氧微生物部分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厌氧微生物部分第38页
   ·蓝藻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颜色及形态观察第38-39页
     ·蓝藻的普通显微形态观察第38页
     ·蓝藻的荧光观察第38-39页
 2 结果与讨论第39-43页
   ·蓝藻在衰亡过程中颜色变化第39-41页
     ·蓝藻在自然条件下衰亡过程中颜色的变化第39页
     ·蓝藻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的颜色变化第39页
     ·蓝藻衰亡过程中颜色变化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·蓝藻在衰亡过程中光学显微形态观察第41-42页
   ·蓝藻在衰亡过程中荧光显微形态观察第42-43页
 3 讨论第43-44页
 4 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五章 巢湖蓝藻应急打捞及资源化利用分析第45-50页
 1 巢湖蓝藻应急打捞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·加强巢湖蓝藻叶绿素值及气象条件监测第45页
   ·应急打捞地点的选择第45-46页
   ·应急打捞方式的选择第46页
   ·应急打捞的组织体系第46页
   ·应急打捞的分类处理第46页
 2 巢湖蓝藻资源化利用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·新鲜蓝藻的藻蛋白提取第46-47页
   ·蓝藻色素的提取第47页
   ·蓝藻细胞外多糖的利用第47-48页
   ·蓝藻复合有机肥的利用分析第48页
   ·蓝藻产沼气的利用分析第48-49页
 3 本章小结第49-50页
第六章 主要结论和展望第50-52页
 1 主要结论第50-51页
 2 主要展望第51页
 3 主要问题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8页
致谢第58-5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六安市生活垃圾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
下一篇:工业节能减排对安徽省生态环境影响研究--以合肥、蚌埠、马鞍山市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