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农药残留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1.1 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1.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 农药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2.1 农药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1.2.2 农药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8页 |
1.2.3 农药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8页 |
1.2.4 农药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| 第18页 |
1.3 农药对番茄食用品质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3.1 农药对水分含量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3.2 农药对总酸度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3.3 农药对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3.4 农药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3.5 农药对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4 氟吡菌胺简介 | 第19-21页 |
1.4.1 理化特性 | 第20页 |
1.4.2 生物活性及毒理学性质 | 第20-21页 |
1.4.3 残留分析研究现状 | 第21页 |
1.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页 |
1.6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氟吡菌胺在番茄中的残留消解研究 | 第22-41页 |
2.1 田间试验 | 第22-25页 |
2.1.1 试验时间 | 第22页 |
2.1.2 试验地点 | 第22页 |
2.1.3 试验地的气候条件及土壤性质 | 第22页 |
2.1.4 试验药剂 | 第22页 |
2.1.5 试验作物 | 第22-23页 |
2.1.6 试验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2 氟吡菌胺残留的分析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2.1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5页 |
2.2.2 主要原料与试剂 | 第25页 |
2.2.3 样品前处理 | 第25页 |
2.2.4 样品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40页 |
2.3.1 标准曲线 | 第26-27页 |
2.3.2 提取条件的优化 | 第27页 |
2.3.3 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27-28页 |
2.3.4 质谱条件的优化 | 第28页 |
2.3.5 方法的分析时间和灵敏度 | 第28页 |
2.3.6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| 第28-29页 |
2.3.7 实际样品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3.8 MRM色谱图 | 第30-31页 |
2.3.9 氟吡菌胺的残留消解动态 | 第31-36页 |
2.3.10 氟吡菌胺的最终残留 | 第36-40页 |
2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2.4.1 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及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40页 |
2.4.2 氟吡菌胺在番茄及土壤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| 第40页 |
2.4.3 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及土壤环境中的最终残留 | 第40页 |
2.4.4 合理使用建议 | 第40-41页 |
第3章 氟吡菌胺对番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| 第41-51页 |
3.1 田间试验 | 第41-42页 |
3.1.1 试验时间 | 第41页 |
3.1.2 试验地点 | 第41页 |
3.1.3 试验药剂 | 第41页 |
3.1.4 试验作物 | 第41页 |
3.1.5 田间试验方案 | 第41-42页 |
3.2 主要试剂 | 第42页 |
3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2页 |
3.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| 第42-45页 |
3.4.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3.4.2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3.4.3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 | 第44页 |
3.4.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3.4.5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| 第45页 |
3.5 数据分析 | 第45-50页 |
3.5.1 喷施氟吡菌胺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5.2 喷施氟吡菌胺对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5.3 喷施氟吡菌胺对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5.4 喷施氟吡菌胺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5.5 喷施氟吡菌胺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6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氟吡菌胺对番茄食用品质的影响 | 第51-59页 |
4.1 田间试验 | 第51-52页 |
4.1.1 试验时间 | 第51页 |
4.1.2 试验地点 | 第51页 |
4.1.3 试验药剂 | 第51页 |
4.1.4 试验作物 | 第51页 |
4.1.5 田间试验方案 | 第51-52页 |
4.2 番茄品质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2.1 仪器设备 | 第52页 |
4.2.2 番茄品质指标的测定 | 第52-54页 |
4.3 数据分析 | 第54-58页 |
4.3.1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水分含量的影响 | 第54页 |
4.3.2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3.3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3.4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3.5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