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内容和论文创新点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2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1.3 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20页 |
2.1 产学研合作相关文献 | 第13-15页 |
2.1.1 产学研合作本质 | 第13页 |
2.1.2 产学研合作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2.2 知识转移相关文献 | 第15-17页 |
2.2.1 知识转移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页 |
2.2.2 知识转移过程理论 | 第15-17页 |
2.3 产学研知识转移研究进展 | 第17-20页 |
2.3.1 产学研知识转移过程 | 第17页 |
2.3.2 产学研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| 第17-18页 |
2.3.3 产学研知识转移合作模式及渠道 | 第18-20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0-33页 |
3.1 理论分析框架 | 第20-24页 |
3.1.1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3.1.2 理论框架构建 | 第23-24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3.2.1 案例选择 | 第24-25页 |
3.2.2 案例数据搜集与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3 沈鼓—大工的产学研合作案例 | 第26-29页 |
3.3.1 案例背景 | 第26-28页 |
3.3.2 合作模式演变 | 第28-29页 |
3.4 科大讯飞—中科大的产学研合作案例 | 第29-33页 |
3.4.1 案例背景 | 第29-31页 |
3.4.2 产学研合作发展概况 | 第31-33页 |
4 基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机理分析 | 第33-48页 |
4.1 产学研合作主体间差异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1.1 组织目标差异 | 第33-34页 |
4.1.2 组织文化差异 | 第34-35页 |
4.2 合作主体间多维交互维度内容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2.1 利益交互维度 | 第35-36页 |
4.2.2 情感交互维度 | 第36页 |
4.2.3 任务交互维度 | 第36-37页 |
4.2.4 行为交互维度 | 第37-38页 |
4.3 主体间多维交互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 | 第38-43页 |
4.3.1 利益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38-39页 |
4.3.2 情感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39-40页 |
4.3.3 任务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40-42页 |
4.3.4 行为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42-43页 |
4.4 基于主体间多维交互的知识转移过程整合模型 | 第43-48页 |
5 基于阶段间知识多维交互的产学研知识转移机理分析 | 第48-62页 |
5.1 知识转移阶段过渡的差异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1.1 知识目标差异 | 第48页 |
5.1.2 知识载体差异 | 第48页 |
5.1.3 知识内容差异 | 第48-49页 |
5.2 阶段过渡中的知识交互维度内容分析 | 第49-52页 |
5.2.1 知识类型交互维度 | 第49-50页 |
5.2.2 知识层次交互维度 | 第50-51页 |
5.2.3 知识结构交互维度 | 第51页 |
5.2.4 知识内容交互维度 | 第51-52页 |
5.3 阶段间知识多维交互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 | 第52-57页 |
5.3.1 知识类型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52-53页 |
5.3.2 知识层次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53-54页 |
5.3.3 知识结构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54-56页 |
5.3.4 知识内容交互维度作用机理 | 第56-57页 |
5.4 基于阶段间知识多维交互的知识转移过程整合模型 | 第57-62页 |
6 结论与启示 | 第62-6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62-63页 |
6.2 启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