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36页 |
1.1 铜绿假单胞菌:生物膜研究的模型微生物 | 第9-14页 |
1.1.1 铜绿假单胞菌 | 第9-10页 |
1.1.2 生物膜的形成 | 第10-14页 |
1.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调节机制之c-di-GMP | 第14-17页 |
1.2.1 铜绿假单胞菌中的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 | 第15页 |
1.2.2 SCVs的c-di-GMP调节通路 | 第15-16页 |
1.2.3 自动聚集和c-di-GMP | 第16页 |
1.2.4 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性与c-di-GMP | 第16-17页 |
1.2.5 生物膜的c-di-GMP信号 | 第17页 |
1.3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崛起 | 第17-30页 |
1.3.1 合成生物学的起源 | 第19页 |
1.3.2 合成生物学的奠基时代 | 第19-22页 |
1.3.3 合成生物学的扩张与成长 | 第22-27页 |
1.3.4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| 第27-29页 |
1.3.5 合成生物学的前景展望 | 第29-30页 |
1.4 光遗传学技术 | 第30-35页 |
1.4.1 光感受器的基本原理 | 第31-34页 |
1.4.2 从Dust到Dawn:光调控基因表达的单质粒系统 | 第34-35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中蓝光光控系统的构建 | 第36-46页 |
2.1 引言 | 第36页 |
2.2 光控基因技术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运用 | 第36-45页 |
2.2.1 实验所用菌种和培养条件 | 第36-38页 |
2.2.2 相关质粒和菌种的构建 | 第38-41页 |
2.2.3 光控铜绿假单胞菌的可行性 | 第41-43页 |
2.2.4 光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瓦解 | 第43-45页 |
2.2.5 数据处理 | 第4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蓝光光控铜绿假单胞菌的光遗传学行为 | 第46-58页 |
3.1 本章概述 | 第46页 |
3.2 荧光蛋白的选择 | 第46-48页 |
3.3 对pUC18T-mini-Tn7T-Gm的改造 | 第48-49页 |
3.4 PA2133表达量对生物膜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5 光控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运用 | 第50-52页 |
3.6 单细菌的表征 | 第52-54页 |
3.7 光控生物膜瓦解 | 第54-56页 |
3.8 小结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