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4-18页 |
第一部分 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与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、培养及鉴定 | 第18-49页 |
一、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复制 | 第18-33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18页 |
1.2 主要药品与关键试剂 | 第18-19页 |
1.3 关键仪器与设备 | 第1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1 血瘀证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 | 第19-20页 |
2.2 主要指标的观察与测定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3 统计学分析 | 第23页 |
3 结果 | 第23-33页 |
3.1 大鼠基本情况 | 第23-25页 |
3.2 血瘀证证候评分结果 | 第25-27页 |
3.3 血清肝功能主要指标测定结果 | 第27-28页 |
3.4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结果 | 第28-29页 |
3.5 各组大鼠肝脏基本形态肉眼观察结果 | 第29-30页 |
3.6 各组肝组织病理结果 | 第30-33页 |
二、大鼠原代LSEC的分离、培养及鉴定 | 第33-42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33页 |
1.2 主要药品与关键试剂 | 第33-34页 |
1.3 关键仪器与设备 | 第34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4-37页 |
2.1 原代大鼠LSEC的分离 | 第34-35页 |
2.2 大鼠LSEC的培养 | 第35-36页 |
2.3 大鼠LSEC的鉴定 | 第36-37页 |
3 结果 | 第37-42页 |
3.1 LSEC的分离及培养结果 | 第37-40页 |
3.2 LSEC的鉴定结果 | 第40-42页 |
讨论 | 第42-49页 |
第二部分 莪术醇治疗血瘀证肝纤维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| 第49-8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49-51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49页 |
1.2 药品及关键试剂 | 第49-50页 |
1.3 关键仪器与设备 | 第50页 |
1.4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50-5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1-58页 |
2.1 实验分组及给药 | 第51-53页 |
2.2 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制备 | 第53页 |
2.3 主要指标的观察及测定方法 | 第53-57页 |
2.4 统计学分析 | 第57-58页 |
3 结果 | 第58-75页 |
3.1 血瘀证证候观察及评分结果 | 第58-59页 |
3.2 各组大鼠肝指数 | 第59-61页 |
3.3 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 | 第61-62页 |
3.4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结果 | 第62-65页 |
3.5 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 | 第65-70页 |
3.6 大鼠肝组织LSEC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| 第70-72页 |
3.7 大鼠肝组织LSEC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| 第72-74页 |
3.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ET-1 检测结果 | 第74-75页 |
4 讨论 | 第75-86页 |
第三部分 莪术醇干预LSEC超微结构病变的体外实验研究 | 第86-97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86页 |
1.1 药品和关键试剂 | 第86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8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86-88页 |
2.1 实验分组与给药 | 第86-87页 |
2.2 实验标本的采集与制备 | 第87-88页 |
3 结果 | 第88-91页 |
3.1 扫描电镜研究结果 | 第88-89页 |
3.2 透射电镜研究结果 | 第89-91页 |
4 讨论 | 第91-97页 |
结论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20页 |
缩略 词表 | 第120-122页 |
综述一 基于肝窦内皮细胞信号转导的肝纤维化研究概况 | 第122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7页 |
综述二 肝纤维化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概述 | 第137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-152页 |
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52-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