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质、矿产普查与勘探论文--地质勘探论文--储量计算论文

基于统计分析法的罗河铁矿床储量估算研究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6-21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背景第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国外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国内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外储量估算方法研究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国外统计分析法储量估算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国内统计分析法储量估算研究现状第19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21-26页
    2.1 矿区研究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庐枞盆地研究现状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罗河矿床研究现状第21-22页
    2.2 区域地质背景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层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构造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区域矿产第23-24页
    2.3 矿床地质特征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层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构造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矿体特征第24-26页
第三章 地质数据库建立与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第26-37页
    3.1 地质数据库的管理与构建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钻孔数据的结构设计与存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第27-28页
    3.2 矿床三维建模流程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三维建模基本流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矿体圈定与地质解译第28-31页
    3.3 研究区三维模型构建及地质分析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矿体模型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地表和断层模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地层岩体模型第34-37页
第四章 变异函数及统计分析三维储量估算方法原理第37-44页
    4.1 变异函数原理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变异函数参数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变异函数模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变异函数拟合第40页
    4.2 常用统计分析储量估算方法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距离加权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普通克立格法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对数克立格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指示克立格法第42页
    4.3 交叉验证方法第42-44页
第五章 统计分析法储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44-72页
    5.1 变异函数构建及估算参数选择第44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变异函数分析求取第44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1 数据分析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2 样品组合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求取变异函数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1 数据变换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2 求取块金值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估算参数影响因素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1 滞后距对变异函数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2 数据分布形式对变异函数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.3 块金值对变异函数的影响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变异函数计算第56-62页
    5.2 统计分析方法三维储量估算第62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块模型的构建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统计分析法的三维储量估算第64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距离加权法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克立格法第64-69页
    5.3 估算影响因素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估算精度影响因素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估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第69-70页
    5.4 三维储量估算结果对比分析第70-72页
第六章 结论第72-73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72页
    6.2 存在问题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9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9-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别造山带东缘桐城—潜山段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
下一篇:产甲烷及反硝化体系内针铁矿对2,4-二硝基苯酚分解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