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境感知服务的计算实验评估方法研究--以矿山情境服务为例
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1.2.1 情境感知服务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Agent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计算实验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 课题研究内容及路线 | 第18-20页 |
1.4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20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0-23页 |
2 方法框架及相关理论 | 第23-34页 |
2.1 情境感知服务策略的设计 | 第23-27页 |
2.1.1 情境感知服务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2.1.2 服务策略的实现步骤 | 第24页 |
2.1.3 服务策略的实现流程 | 第24-27页 |
2.2 情境感知实验系统的设计 | 第27-30页 |
2.2.1 实验系统对象划分 | 第27页 |
2.2.2 面向Agent编程 | 第27-28页 |
2.2.3 Agent结构建模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3 服务策略运行效果的测试 | 第30-32页 |
2.3.1 计算实验 | 第30-31页 |
2.3.2 服务策略的测试过程 | 第31-32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3 案例研究-矿山情境感知服务设计 | 第34-50页 |
3.1 情境感知服务 | 第34-39页 |
3.1.1 情境感知服务架构 | 第34-36页 |
3.1.2 情境感知服务策略的构建 | 第36-39页 |
3.2 用户情境的不同采集模式 | 第39-43页 |
3.2.1 主动报警模式和被动报警模式 | 第39-40页 |
3.2.2 主动报警模式流程 | 第40-42页 |
3.2.3 被动报警模式流程 | 第42-43页 |
3.3 逃生服务的不同实现机制 | 第43-47页 |
3.3.1 隐患最低策略和路径最短策略 | 第44-45页 |
3.3.2 路径最短策略算法流程 | 第45-46页 |
3.3.3 隐患最低策略算法流程 | 第46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50页 |
4 实验系统的模型设计 | 第50-60页 |
4.1 核心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2 环境Agent模型 | 第51-54页 |
4.2.1 环境模型要素 | 第51-52页 |
4.2.2 煤矿巷道布局TunnelLayout | 第52页 |
4.2.3 环境要素 | 第52-53页 |
4.2.4 环境要素数据库 | 第53-54页 |
4.3 灾害Agent模型 | 第54-56页 |
4.3.1 灾害Agent演化过程 | 第54页 |
4.3.2 灾害Agent属性 | 第54-56页 |
4.4 矿工Agent模型 | 第56-59页 |
4.4.1 矿工Agent演变过程 | 第56-57页 |
4.4.2 矿工Agent属性设置 | 第57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5.服务策略的实验研究 | 第60-72页 |
5.1 服务策略的实验平台 | 第60-62页 |
5.2 实验一:逃生服务的正确率比较测试 | 第62-66页 |
5.2.1 实验设置 | 第62-64页 |
5.2.2 实验过程 | 第64-65页 |
5.2.3 实验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3 实验二:报警服务的响应率比较测试 | 第66-71页 |
5.3.1 实验设置 | 第67-69页 |
5.3.2 实验过程 | 第69-70页 |
5.3.3 实验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6.1 论文总结 | 第72页 |
6.2 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2-8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