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46页 |
1.1 1D氧化物功能材料 | 第16-27页 |
1.1.1 1D氧化物功能材料简介 | 第16-17页 |
1.1.2 1D氧化物纳米功能材料的特性 | 第17-18页 |
1.1.3 1D氧化物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18-27页 |
1.2 稀土修饰的1D氧化物纳米功能材料 | 第27-31页 |
1.2.1 稀土元素简介 | 第27-28页 |
1.2.2 稀土修饰的1D氧化物纳米功能材料 | 第28-30页 |
1.2.3 稀土掺杂的1D氧化物纳米功能材料研究进展 | 第30-31页 |
1.3 1D纳米半导体金属氧化物 | 第31-43页 |
1.3.1 1D纳米半导体金属氧化物的特性 | 第32-35页 |
1.3.2 1D纳米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基气敏传感器 | 第35-43页 |
1.4 本论文的主要思想和研究意义 | 第43-46页 |
第二章 静电纺丝法构筑1D纳米材料 | 第46-61页 |
2.1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| 第46-51页 |
2.1.1 基本的静电纺丝装置 | 第47-48页 |
2.1.2 静电纺丝机制讨论 | 第48-49页 |
2.1.3 影响电纺纤维的参数 | 第49-51页 |
2.2 静电纺丝法的可控制备 | 第51-57页 |
2.2.1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陶瓷纤维 | 第51-53页 |
2.2.2 电纺纤维结构的可控制备 | 第53-55页 |
2.2.3 电纺纤维构成的可控调制 | 第55-57页 |
2.3 静电纺丝纤维的应用 | 第57-61页 |
2.3.1 传感领域 | 第57-58页 |
2.3.2 能源领域 | 第58-59页 |
2.3.3 生物领域 | 第59页 |
2.3.4 工业领域 | 第59-61页 |
第三章 静电纺丝法制备磷酸镧NWs/NTs功能材料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 | 第61-76页 |
3.1 引言 | 第61-62页 |
3.2 LaPO_4:Eu~(3+)和La_3PO_7:Eu~(3+)NWs/NTs的制备与表征 | 第62-63页 |
3.2.1 LaPO_4:Eu~(3+)和La_3PO_7:Eu~(3+)NWs/NTs的制备 | 第62-63页 |
3.2.2 LaPO_4:Eu~(3+)和La_3PO_7:Eu~(3+)NWs/NTs的表征 | 第63页 |
3.3 LaPO_4:Eu~(3+)和La_3PO_7:Eu~(3+)NWs/NTs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| 第63-71页 |
3.3.1 形貌表征 | 第63-67页 |
3.3.2 结构表征 | 第67-69页 |
3.3.3 磷酸镧NWs/NTs的形成机制 | 第69-71页 |
3.4 LaPO_4:Eu~(3+)和La_3PO_7:Eu~(3+)NWs/NTs的发光性质分析 | 第71-75页 |
3.4.1 LaPO_4:Eu~(3+)和La_3PO_7:Eu~(3+)NWs/NTs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| 第71-73页 |
3.4.2 Eu~(3+)的发光动力学 | 第73-7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四章 In_2O_3 NTs/NWs的制备及室温传感特性的研究 | 第76-95页 |
4.1 引言 | 第76-77页 |
4.2 In_2O_3 NWs/NTs的制备与表征 | 第77-80页 |
4.2.1 In_2O_3 NWs/NTs的制备 | 第77页 |
4.2.2 In_2O_3 NWs/NTs的表征 | 第77-78页 |
4.2.3 In_2O_3 NWs/NTs气敏元件的制备 | 第78页 |
4.2.4 In_2O_3 NWs/NTs气敏元件的气敏测试 | 第78-80页 |
4.3 In_2O_3 NWs/NTs形貌与结构分析 | 第80-85页 |
4.3.1 形貌分析 | 第80-82页 |
4.3.2 结构分析 | 第82-85页 |
4.4 In_2O_3 NTs/NWs气敏元件特性分析 | 第85-94页 |
4.4.1 气敏元件的基本气敏特性分析 | 第85-89页 |
4.4.2 气敏元件的动力学分析 | 第89-92页 |
4.4.3 气敏元件的响应机制 | 第92-9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五章 稀土掺杂孔状In_2O_3 NTs的制备及增强的气敏传感特性研究 | 第95-110页 |
5.1 引言 | 第95-96页 |
5.2 In_2O_3:RE NTs的制备与表征 | 第96-97页 |
5.2.1 In_2O_3:RE NTs的制备 | 第96页 |
5.2.2 In_2O_3:RE NTs的表征 | 第96-97页 |
5.2.3 In_2O_3:RE NTs气敏元件的制备 | 第97页 |
5.2.4 In_2O_3:RE NTs气敏元件的测试 | 第97页 |
5.3 In_2O_3:RE NTs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| 第97-104页 |
5.3.1 形貌分析 | 第97-100页 |
5.3.2 结构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5.4 RE元素掺杂对In_2O_3 NTs气敏特性的影响 | 第104-109页 |
5.4.1 In_2O_3:RE NTs气敏元件的基本气敏特性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5.4.3 In_2O_3:RE NTs气敏元件动力学特性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5.4.4 In_2O_3:RE NTs气敏元件的传感原理 | 第108-10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第六章 孔状In_2O_3-CeO_2复合纳米管的制备及双功能气敏特性研究 | 第110-128页 |
6.1 引言 | 第110-111页 |
6.2 In_2O_3-CeO_2 NTs的制备与表征 | 第111-112页 |
6.2.1 In_2O_3-CeO_2 NTs的制备 | 第111页 |
6.2.2 In_2O_3-CeO_2 NTs的表征 | 第111-112页 |
6.2.3 In_2O_3-CeO_2 NTs气敏元件的制备 | 第112页 |
6.2.4 In_2O_3:RE NTs气敏元件的测试 | 第112页 |
6.3 In_2O_3-CeO_2 NTs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| 第112-119页 |
6.3.1 形貌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6.3.2 结构分析 | 第114-119页 |
6.4 In_2O_3-CeO_2 NTs的双功能气敏特性研究 | 第119-126页 |
6.4.1 In_2O_3-CeO_2 NTs的双功能气敏基本特性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6.4.2 In_2O_3-CeO_2 NTs的双功能动力学特性分析 | 第122-124页 |
6.4.3 In_2O_3-CeO_2 NTs气敏元件的传感原理 | 第124-12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7.1 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7.2 展望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50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50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-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