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引言 | 第8页 |
| 一、低空空域开放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 | 第8-11页 |
| (一) “低空空域”的概念 | 第8-10页 |
| 1 “低空空域”的内含 | 第8-9页 |
| 2 “低空空域”的划分 | 第9-10页 |
| (二) “低空空域开放”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| 1 “低空空域开放”的空域范围 | 第10页 |
| 2 “低空空域开放”的客体对象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国外低空空域开放管理法律制度的考察 | 第11-20页 |
| (一) 国际主要规范性文件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空域管理制度 | 第12-17页 |
| 1. 空域的划分 | 第13-15页 |
| 2. 空域的市场准入 | 第15-16页 |
| 3. 空中交通服务 | 第16-17页 |
| (三) 航空器制度 | 第17-18页 |
| 1. 以航空器的国籍为标准 | 第17-18页 |
| 2. 以航空器的使用性质为标准 | 第18页 |
| (四) 机场建设制度 | 第18-19页 |
| (五) 安全监管及应急制度 | 第19-20页 |
| (六) 人才培养及资格认定制度 | 第20页 |
| 三、我国“低空空域开放”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20-30页 |
| (一) 我国“低空空域开放”的现状 | 第20-27页 |
| 1. 规范性文件 | 第21-23页 |
| 2. 空域管理制度 | 第23-24页 |
| 3. 航空器制度 | 第24-26页 |
| 4. 机场建设制度 | 第26页 |
| 5. 安全监管及应急制度 | 第26-27页 |
| 6. 人才培养及资格认定制度 | 第27页 |
| (二) 我国“低空空域开放”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0页 |
| 1. 概念解析不明确 | 第27-28页 |
| 2. 规范性文件不健全 | 第28-29页 |
| 3. 空域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| 第29页 |
| 4. 航空器制度发展滞后 | 第29-30页 |
| 5. 机场建设薄弱 | 第30页 |
| 6. 安全监管及应急制度未形成统一体系 | 第30页 |
| 7. 人才培养及资格认定不配套 | 第30页 |
| 四、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| 第30-35页 |
| (一) 明确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管理法律制度基本规划 | 第30-32页 |
| 1. 基本原则 | 第30-31页 |
| 2. 预期目标和结构 | 第31-32页 |
| (二) 完善我国“低空空域开放”管理的立法规定 | 第32-33页 |
| (三) 健全我国“低空空域开放”管理的配套法律制度体系 | 第33-35页 |
| 1. 空域管理制度 | 第33页 |
| 2. 航空器区分制度 | 第33-34页 |
| 3. 机场建设鼓励制度 | 第34页 |
| 4. 安全监管及应急协调制度 | 第34-35页 |
| 5. 人才培养及资格认定统一制度 | 第35页 |
| 结语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
| 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