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锴《睫巢集》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4页 |
1.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选题的目的 | 第11页 |
1.1.2 选题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《睫巢集》的作者与版本 | 第14-24页 |
2.1 作者概述 | 第14-20页 |
2.1.1 作者生平概述 | 第14-18页 |
2.1.2 作者著作概述 | 第18-20页 |
2.2 《睫巢集》的版本 | 第20-24页 |
2.2.1 清乾隆六年刻本 | 第20-21页 |
2.2.2 嘉业堂刻本《睫巢集》 | 第21页 |
2.2.3 《睫巢集》与《含中集》之关联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《睫巢集》的体裁、题材 | 第24-43页 |
3.1 《睫巢集》诗歌的体裁 | 第24-33页 |
3.1.1 《睫巢集》中的格律诗 | 第24-29页 |
3.1.2 《睫巢集》中的乐府诗 | 第29-33页 |
3.2 《睫巢集》诗歌的题材 | 第33-43页 |
3.2.1 交往诗 | 第33-37页 |
3.2.2 山水田园诗 | 第37-39页 |
3.2.3 佛禅诗 | 第39-43页 |
第四章 《睫巢集》的价值及影响 | 第43-55页 |
4.1 《睫巢集》的价值 | 第43-45页 |
4.1.1 《睫巢集》的地理文献价值 | 第43-44页 |
4.1.2 《睫巢集》的文学价值 | 第44-45页 |
4.2 李锴《睫巢集》的影响 | 第45-55页 |
4.2.1 李锴《睫巢集》在国内的影响 | 第45-51页 |
4.2.2 李锴《睫巢集》在朝鲜的影响 | 第51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