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路材料弯沉与压实度关系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压实度仪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外压实度仪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2.2 国内压实度仪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3 压实度仪的发展方向 | 第12-13页 |
1.4 课题主要内容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.1 主要内容 | 第13页 |
1.4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5 技术路线图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压实度评价方法与发展方向 | 第15-21页 |
2.1 概述 | 第15页 |
2.2 路基压实 | 第15-17页 |
2.2.1 压实度的概念 | 第15页 |
2.2.2 影响压实因素 | 第15-17页 |
2.3 传统的压实度评定方法和不足 | 第17-18页 |
2.4 无损压实度评定方法简介 | 第18-19页 |
2.5 压实机械的简介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手持式落锤弯沉仪的工作原理 | 第21-28页 |
3.1 手持落锤弯沉仪概述 | 第21页 |
3.2 手持落锤弯沉仪检测系统基本原理 | 第21页 |
3.3 手持落锤弯沉仪的组成 | 第21-22页 |
3.4 手持式落锺弯沉仪的参数 | 第22-23页 |
3.5 手持式落锺弯沉仪的使用方法 | 第23-24页 |
3.6 软件的运用 | 第24-27页 |
3.7 本章总结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黄土弯沉压实度关系研究 | 第28-39页 |
4.1 概述 | 第28页 |
4.2 黄土的性质 | 第28-30页 |
4.3 室内实验 | 第30-33页 |
4.3.1 室内击实实验 | 第30-31页 |
4.3.2 室内测压实度和弯沉值之间的关系 | 第31-33页 |
4.4 黄土的弯沉压实度相关性理论分析 | 第33-35页 |
4.5 检测结果分析 | 第35页 |
4.6 现场检测实验 | 第35-38页 |
4.6.1 数据采集 | 第35-36页 |
4.6.2 环刀法测压实度 | 第36-38页 |
4.7 本章总结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水泥稳定土弯沉压实度关系研究 | 第39-49页 |
5.1 概述 | 第39页 |
5.2 实验材料的性质 | 第39-42页 |
5.2.1 道路水泥矿物组成的要求 | 第40-41页 |
5.2.2 技术指标 | 第41-42页 |
5.2.3 技术标准 | 第42页 |
5.3 室内实验 | 第42-45页 |
5.3.1 室内击实实验 | 第42-43页 |
5.3.2 室内测压实度和弯沉值之间的关系 | 第43-45页 |
5.4 水泥稳定土的弯沉压实度相关性理论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5 检测结果分析 | 第46页 |
5.6 现场检测实验 | 第46-48页 |
5.7 本章总结 | 第48-49页 |
第六章 级配碎石弯沉压实度关系研究 | 第49-61页 |
6.1 概述 | 第49页 |
6.2 实验材料的特性 | 第49-53页 |
6.3 室内实验 | 第53-56页 |
6.3.1. 室内击实试验 | 第53-54页 |
6.3.2 室内测压实度和弯沉值之间的关系 | 第54-56页 |
6.4 级配碎石的弯沉压实度相关性理论分析 | 第56页 |
6.5 检测结果和压实度的关系分析 | 第56-57页 |
6.6 现场检测实验 | 第57-60页 |
6.7 本章总结 | 第60-61页 |
第七章 水泥稳定碎石弯沉压实度关系研究 | 第61-69页 |
7.1 概述 | 第61页 |
7.2 实验材料的性质 | 第61-62页 |
7.3 室内实验 | 第62-65页 |
7.3.1 室内击实实验 | 第62-63页 |
7.3.2 室内测压实度和弯沉值之间的关系 | 第63-65页 |
7.4 水泥稳定碎石的弯沉压实度相关性理论分析 | 第65-66页 |
7.5 检测结果分析 | 第66页 |
7.6 现场检测实验 | 第66-68页 |
7.7 本章总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69-70页 |
8.2 展望 | 第70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