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400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重建与多尺度变化规律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古气候代用资料研究概述 | 第10-11页 |
1.2 中国历史降水变化 | 第11-13页 |
1.2.1 历史文献 | 第11-12页 |
1.2.2 树木年轮 | 第12-13页 |
1.2.3 其他资料 | 第13页 |
1.3 区域降水变化特征 | 第13-15页 |
1.3.1 西北地区 | 第13-14页 |
1.3.2 华北地区 | 第14-15页 |
1.4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资料方法 | 第16-26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6页 |
2.2 资料数据 | 第16-18页 |
2.3 降水变化规律研究方法 | 第18-21页 |
2.3.1 趋势系数 | 第18-19页 |
2.3.2 功率谱分析 | 第19页 |
2.3.3 小波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3.4 滑动T检验法 | 第20-21页 |
2.3.5 山本(Yamamoto)法 | 第21页 |
2.4 降水分区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4.1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| 第21-22页 |
2.4.2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| 第22-23页 |
2.5 降水重建方法 | 第23页 |
2.6 重建序列检验方法 | 第23-26页 |
第三章 北方地区近60年降水变化 | 第26-40页 |
3.1 降水概况 | 第26-27页 |
3.2 降水变化空间特点 | 第27-28页 |
3.3 降水变化时间特点 | 第28-34页 |
3.3.1 西北地区 | 第28-29页 |
3.3.2 华北地区 | 第29-34页 |
3.4 降水变化子区域划分 | 第34-3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北方地区近百年降水变化 | 第40-55页 |
4.1 华北地区 | 第40-42页 |
4.2 西北地区 | 第42-46页 |
4.3 各子区域降水变化 | 第46-54页 |
4.3.1 北疆 | 第46-47页 |
4.3.2 南疆 | 第47页 |
4.3.3 河西走廊 | 第47-48页 |
4.3.4 青海 | 第48-50页 |
4.3.5 西北东部及华北北部 | 第50页 |
4.3.6 陕西南部及华北南部 | 第50-5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北方地区近400年降水重建 | 第55-77页 |
5.1 北疆 | 第55-58页 |
5.2 河西走廊 | 第58-61页 |
5.3 青海 | 第61-65页 |
5.4 西北东部及华北北部 | 第65-69页 |
5.5 陕西南部及华北南部 | 第69-75页 |
5.6 序列重建的不确定性 | 第75-76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北方地区近400年降水变化时间特征 | 第77-94页 |
6.1 降水干湿时段变化 | 第77-79页 |
6.2 降水周期变化分析 | 第79-90页 |
6.2.1 功率谱分析 | 第80-81页 |
6.2.2 小波分析 | 第81-90页 |
6.3 突变分析 | 第90-91页 |
6.4 分析与讨论 | 第91-92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七章 北方东西部降水变化对比与讨论 | 第94-112页 |
7.1 近400年东西部降水变化对比 | 第94-96页 |
7.2 东西部地区其他资料对比 | 第96-100页 |
7.3 可能的驱动机制 | 第100-110页 |
7.3.1 太阳活动及其与各子区域降水变化的联系 | 第102-108页 |
7.3.2 降水变化可能机制 | 第108-110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2-115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13页 |
8.3 问题与展望 | 第113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30页 |
致谢 | 第130-13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31页 |
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31页 |
参与科研项目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