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引言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图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1.5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4-20页 |
1.5.1 政府信用风险来源 | 第14-17页 |
1.5.2 政府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| 第17-18页 |
1.5.3 政府信用风险救济方式 | 第18-20页 |
2 高速公路BOT项目政府信用风险的表现与来源 | 第20-31页 |
2.1 BOT在我国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现状 | 第20-25页 |
2.1.1 高速公路的经济属性 | 第20-22页 |
2.1.2 高速公路BOT模式的发展 | 第22-23页 |
2.1.3 高速公路BOT项目的运作模式及其特征 | 第23-25页 |
2.2 高速公路BOT项目政府信用风险表现形式 | 第25-28页 |
2.3 高速公路BOT项目的政府信用风险来源 | 第28-31页 |
3 基于项目收益的政府信用风险模型基础 | 第31-37页 |
3.1 高速公路BOT项目组织架构 | 第31-33页 |
3.1.1 BOT模式的合同框架 | 第31页 |
3.1.2 BOT项目参与主体 | 第31-33页 |
3.2 不同项目收益的政府信用风险表现 | 第33-34页 |
3.3 政府信用风险的救济方式 | 第34-37页 |
3.3.1 完善政府信用监督机制 | 第34-35页 |
3.3.2 违约金制度 | 第35-36页 |
3.3.3 再谈判机制 | 第36-37页 |
4 政府信用风险数理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| 第37-51页 |
4.1 模型假设 | 第37-40页 |
4.2 政府信用风险的无效率分析 | 第40-46页 |
4.2.1 项目收益较好时政府信用风险的无效率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2.2 项目收益较差时政府信用风险的无效率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3 政府的协助性努力水平求解 | 第46-50页 |
4.4 政府信用风险的补救 | 第50-51页 |
5 政府信用风险案例分析 | 第51-58页 |
5.1 泉州刺桐大桥 | 第51-54页 |
5.1.1 项目介绍 | 第51-52页 |
5.1.2 项目政府信用风险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1.3 项目经验 | 第53-54页 |
5.2 杭州湾跨海大桥 | 第54-58页 |
5.2.1 项目介绍 | 第54-55页 |
5.2.2 项目政府信用风险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2.3 项目经验 | 第57-58页 |
6 结论和建议 | 第58-61页 |
6.1 结论 | 第58页 |
6.2 规避政府信用风险的建议 | 第58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/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5-66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