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6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1 绪论 | 第14-19页 |
1.1 化感作用概述 | 第14页 |
1.2 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 化感物质的检测 | 第15-18页 |
1.3.1 植物的化感物质 | 第15-16页 |
1.3.2 植物的化感物质的检测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4 化感作用机理 | 第18-19页 |
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2页 |
2.1 马尾松和杉木的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2.2 马尾松和杉木化感作用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2页 |
3 马尾松对靶标植物的生物测定研究 | 第22-38页 |
3.1 引言 | 第22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4页 |
3.2.1 仪器和试剂 | 第22页 |
3.2.2 生物测定 | 第22-23页 |
3.2.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| 第23-2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6页 |
3.3.1 马尾松鲜叶对3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3.3.2 马尾松鲜叶对3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| 第26-29页 |
3.3.3 马尾松新鲜叶对3种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3.4 马尾松新鲜叶对3种幼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3.5 马尾松枯落叶对3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.3.6 马尾松枯落叶对3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3.7 马尾松枯落叶对3种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3.8 马尾松枯落叶对3种幼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4 小结 | 第36-38页 |
4 杉木对靶标植物的生物测定研究 | 第38-51页 |
4.1 引言 | 第38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8页 |
4.2.1 仪器和试剂 | 第38页 |
4.2.2 生物测定 | 第3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50页 |
4.3.1 杉木鲜叶对3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4.3.2 杉木鲜叶对3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| 第40-43页 |
4.3.3 杉木鲜叶对3种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3.4 杉木鲜叶对3种幼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44页 |
4.3.5 杉木枯落叶对3种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4.3.6 杉木枯落叶对3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4.3.7 杉木枯落叶对3种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3.8 杉木枯落叶对3种幼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| 第50页 |
4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马尾松叶的化感物质检测与分析 | 第51-62页 |
5.1 引言 | 第51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2页 |
5.2.1 样品前处理 | 第51页 |
5.2.2 仪器和试剂 | 第51-52页 |
5.3 马尾松叶化感物质分析 | 第52-60页 |
5.3.1 马尾松鲜叶的物质鉴定 | 第52-56页 |
5.3.2 马尾松枯落叶的物质鉴定 | 第56-60页 |
5.4 小结 | 第60-62页 |
6 杉木叶的化感物质检测与分析 | 第62-72页 |
6.1 引言 | 第62页 |
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2页 |
6.2.1 样品前处理 | 第62页 |
6.2.2 仪器和试剂 | 第62页 |
6.3 杉木叶化感物质分析 | 第62-71页 |
6.3.1 杉木鲜叶的物质鉴定 | 第62-67页 |
6.3.2 杉木枯落叶的物质鉴定 | 第67-71页 |
6.4 小结 | 第71-72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72-76页 |
7.1 结论 | 第72-74页 |
7.2 不足与建议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