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分布与土地覆盖类型的关系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10页 |
| 图目录 | 第10-12页 |
| 表目录 | 第12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20页 |
| ·颗粒物研究综述 | 第15-18页 |
| ·土地分类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| ·本文研究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·论文框架 | 第2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| 第2章 研究区数据获取与遥感图像处理 | 第23-27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4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23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23页 |
| ·气候气象 | 第23页 |
| ·社会经济 | 第23-24页 |
| ·生态环境 | 第24页 |
| ·研究区数据获取 | 第24-26页 |
| ·PM_(10)数据获取 | 第24-25页 |
| ·遥感数据选取 | 第25-26页 |
| ·遥感图像预处理 | 第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3章 PM_(10)空间分布的遥感反演 | 第27-43页 |
| ·基于DVI的PM_(10)空间分布遥感反演 | 第27-34页 |
| ·遥感图像DVI计算及采样点DVI提取 | 第27-28页 |
| ·PM_(10)与DVI相关关系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PM_(10)空间分布反演 | 第30-33页 |
| ·精度验证 | 第33-34页 |
| ·基于AOD的PM_(10)空间分布遥感反演 | 第34-42页 |
| ·黑体像元选取 | 第34-37页 |
| ·TM影像第一、三波段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反演 | 第37-39页 |
| ·550nm波长处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反演 | 第39-40页 |
| ·PM_(10)与AOD相关关系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PM_(10)空间分布反演 | 第41页 |
| ·精度验证 | 第41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4章 PM_(10)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| 第43-47页 |
| ·PM_(10)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·PM_(10)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5章 PM_(10)与土地覆盖的关系分析 | 第47-59页 |
| ·PM_(10)数据采集与实验区选取 | 第47页 |
| ·基于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类型信息提取 | 第47-52页 |
| ·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| 第47-48页 |
| ·实验区土地覆盖信息提取 | 第48-52页 |
| ·实验区VCR指数计算 | 第52-54页 |
| ·PM_(10)与VCR关系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不同粒径PM_(10)与VCR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| ·不同范围VCR与PM_(10)的关系 | 第55页 |
| ·土地覆盖类型对PM_(10)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9-61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59-60页 |
| ·讨论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