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避难场所灾后评估及责任区调整方法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引言第9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5-17页
第2章 固定避难场所灾后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第17-2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7页
    2.2 避难场所应急设施的类型和功能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应急设施及其分类和分级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应急设施的功能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应急设施的保障级别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应急设施的配置要求第20页
    2.3 避难场所灾后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应急设施的损坏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有效避难面积减少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避难场所功能单一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宣传不足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居民防灾救灾意识不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避难场所管理缺乏第22-23页
    2.4 固定避难场所灾后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固定避难场所灾后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第23-2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4-26页
第3章 基于粗糙集的固定避难场所灾后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第26-3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6页
    3.2 粗糙集理论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基本概念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粗糙集的应用第28-30页
    3.3 基于粗糙集的固定避难场所灾后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第30-31页
    3.4 数值算例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原始数据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受灾情景假设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应急能力评估第33-3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6-37页
第4章 避难场所灾后责任区调整与补充选址模型第37-4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4.2 公共设施选址基础理论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P-中值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集合覆盖模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最大覆盖模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公共设施选址经典模型的比较第40页
    4.3 避难场所灾后责任区调整模型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建模思路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基本假设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模型参数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模型构建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模型求解第43页
    4.4 避难场所灾后补充选址模型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建模思路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基本假设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模型参数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模型构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模型求解第4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5章 应用实例第47-6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7页
    5.2 实例概况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规划人口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规划的固定避难场所第49页
    5.3 数据测量第49-53页
    5.4 灾后避难疏散距离第53-54页
    5.5 避难场所灾后责任区调整与补充计算第54-60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结论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导师简介第66页
企业导师简介第66-67页
作者简介第67-68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力因素引起的水电机组主轴系统弯扭耦合振动研究
下一篇:放射人员淋巴细胞畸变检测方法比较及人群特征分析